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徽菜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致使他不得不很早就去给地主当长工。他曾在一家财主家放牛,除了白天放牛外,半夜里还要起来与其他长工们一起磨豆腐。朱元璋手脚勤快,虚心好学,不明白的事情常向其他年长的叔叔伯伯及兄长们请教,与其他一些长工们相依为命,亲如一家。

长工们都把朱元璋当着自己的孩子或亲弟弟看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他留着,有什么重活、累活,尽量不让他干,生怕累坏了他的身子。

久而久之,财主得知朱元璋与其他长工们的关系颇不寻常,嘴上没说,可心中极为不满。后来,财主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辞退了。

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得到处行乞,常与一座破庙里的乞丐来来往往。仍留在原来财主家干活的叔叔伯伯及兄长们,时时刻刻惦记着朱元璋。他们得知朱元璋每天都要到那座破庙里去,便轮流从财主家悄悄地端些吃的给他送去。

他们将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地取走,与其他一些小伙伴们分食。

就这样过了几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都相继去世,剩下他独自一人,更加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不久,他到寺庙里当了和尚。

长工们心中仍放心不下,常常给他送吃的去。大家知道朱元璋喜欢吃豆腐,就每天给他送去一大碗新鲜豆腐。长工们每天将豆腐放在固定的地方,朱元璋每天去取。

有一次,因寺庙做庙会,朱元璋忙于张罗别的事去了,一连好几天没有去取豆腐。数日之后,朱元璋想起去取叔叔们给自己送来的豆腐,跑去一看,豆腐上长了厚厚的一层白毛。他将豆腐拿起来闻了闻,不仅没有异味,反而有一股清香味。

朱元璋深知这是叔叔及兄长们的一片心意,舍不得将豆腐丢弃,便将豆腐拿回庙中,将其切成小块,用油煎炸,顿觉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了义军。1357年春,他率领义军在徽州驻防时,常亲自教随军的厨师们制作煎制毛豆腐。自此以后,此道菜就在当地广为流传,并被后人美誉为“虎皮毛豆腐”。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不太喜欢皇宫中的美味佳肴,仍很怀念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虎皮毛豆腐,常叫人按他亲口传授的方法制作正宗的虎皮毛豆腐。久而久之,这道菜便成了御膳房必备的佳肴。

明初,户部尚书连心荣将皖南山区的马蹄鳖进贡给朱元璋,皖南山区,山高背阴,溪水清澈,浅底尽沙,所产之甲鱼质地高出一等,腹色青白,肉嫩胶浓,无泥腥气。

当地民谣说:“水清见沙底,腹白无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马蹄”,所以叫“沙地马蹄鳖”。它采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炭火风炉小火细炖,熟后香气扑鼻,汤醇胶浓,原汁原味,肉质酥烂,裙边滑润。

医学记载,甲鱼有滋阴补阳,软坚散结和清香虚热之作用。近代研究表明,甲鱼富含动物胶,碘、铜、维生素等,有滋阴补肾、滑症等功效。

相传清道光以后,随着上海成为对外出口的国际港口后,安徽山区把原经江西转广州出口的土特产,改由经新安江至杭州转上海出口。这样,屯溪便成了集散中心,商业兴盛,饮食业发达。

由于山区水产品少,所以长江沿岸地区的望江、无为等地商贩,每年到重阳节后,长江名产桂鱼上市的时候,将鱼挑至屯溪出售。从望江一带到屯溪行程七八天。

商贩为预防桂鱼在路上臭腐,在行前将桂鱼放于木桶中,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途中住宿时,将鱼翻动一次。这样到屯溪,桂鱼可不变质,鳃仍红,但散发出一种异味。经厨师热油锅一煎,小火细烧后,则鲜味透骨,显得特别鲜美。

就这样,屯溪“臭桂鱼”出了名。它同北京臭豆腐一样,“臭”是“鲜味”的代名词。所以当地又叫“腌鲜桂鱼”。此菜成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至重阳节桂鱼上市,人们都以一尝此鱼为快事。

传说清代末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出访美国。李鸿章让随从出访的徽菜大厨精心烹制了一桌盛宴,款待宾客。味道不错,很快客人把菜全吃光了,主人觉得很没面子。

李鸿章连忙命令厨师,赶紧加菜。但是,这时厨房准备的正菜主料已用完。聪明的厨子就把那些用剩的诸如海参、鱿鱼之类的海鲜,与鸡丝边角料等物拼在一块,炒了一盘端上桌。

没想到歪打正着,外宾们对这临时拼凑的菜评价甚高,询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李鸿章顺口答曰“杂烩”。从此,人们就称这道徽菜为“李鸿章杂烩”,此菜曾经在美国传开。

“李鸿章杂烩”后来经过厨师的改造,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成为徽菜的一道名菜。

明清时期徽菜的形成、发展,其实与徽商的崛起有密切的关系。徽商的崛起使徽州社会风气发生了由俭到奢的变化,促使徽菜形成了重油、重色、重火功的“三重”特色。徽商奢靡的饮食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徽菜烹饪技艺的提高。同时,明清徽商经营地域十分广泛,徽商也对徽菜和其他菜系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史籍记载,清代“徽馆”鼎盛时竟有400多家。而绩溪伏岭下村家家户户出徽厨,他们作为徽帮厨师的主力军,伴随着徽商的足迹,把徽菜馆开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徽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最大特点就是融徽州文化、徽商与徽菜制作为一体。徽菜的“五色绣球”出于民间娱乐;“翡翠虾仁”来自域外风情;“凤还巢”喻思外出经商习文从政者衣锦还乡;“全家福”又反映了在家的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的良好祝愿。其他名菜还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由此可见徽菜文化之一斑。

[旁注]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明王朝开国皇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后世康熙帝曾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户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等,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

桂鱼 即鳌花鱼。学名鳜鱼、桂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其中以翘嘴镢生长最快。桂花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谥文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徽商 即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古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活动范围遍及国内城乡,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阅读链接]

传说清代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4只羊乘渡船过练江,由于舱小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蜂拥而至,你争我抢地争食羊肉。附近有位渔民正驾小渔船从此处经过,见如此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忍不住撤了一网,网收上岸拿到家后,觉得今天的鱼特别重,就用刀切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

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头羊肉一道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特殊。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