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闽菜形成特色

明清时期,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家云集于此,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滑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以至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

传说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剿倭寇,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

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

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在以后的相对安定时光里,福建的饮食文化开始多样起来。据明代万历年间的统计资料,当时当地的海、水产品计270多种,而现代专家的统计则有750余种。

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从菲律宾传入的一些饮食文化,而在闽南一带流行的肉骨茶、沙茶、咖喱、芥末,也是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国家引进的。

福建人颇具创新意识,他们将这些调味料与本地原料相结合,便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美食。当年漫步在厦门街头,要一碗沙茶面,看师傅把沙茶汤汁浇在油面上,然后在炸豆腐、米血、大肠头、腰花、鸭肠、卤豆腐、醋肉等配料中,随意挑选自己要的“好料”,鲜香微辣,风味十足。

到了清代,闽菜发展成为一个高峰。传说,清代道光年间,布政司周莲应邀赴当地最大的钱庄老板的家宴。钱庄老板娘素有一手绝妙的烹调技艺。

这一天,老板娘便大显身手,亮出效法古人用酒坛煨菜的拿手菜。这道菜上席后打开坛盖,立即香气四溢,令人垂涎吞液,直吃得坛底朝天,周莲仍不忍放下筷子。

周莲回家之后,对他府上的一位姓郑的厨师绘形绘色地描述了这道菜的形态和滋味。心有灵犀的郑厨师,根据周莲所讲的用料、烹制方法和成品菜肴的色香味形诸般特点,反复试制,反复调整,终于觉得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便为周莲献上这道精心烹制的佳肴。

周莲不吃则已,一吃拍桌叫绝,夸奖郑厨师心灵手巧,不负栽培。郑厨师并不满足依样画葫芦,以后又不断琢磨,主料不拘一格,辅料增添适当的山珍海味,加工方法因料制宜,经多道工序,最后用绍兴酒细细煨制,效果大大超过钱庄老板娘所做的酒坛煨菜。

后来周莲家道中落,郑厨师也离开布政司。为了生活,自己在福州开了一家餐馆,郑厨师自己将多年研制的坛煨菜肴作为招牌菜拿出经营,不久便声名大振。

有一天,有几位秀才慕名而来,专程品尝那道名菜。当店小二捧出一个陈酒坛子,请客启盖享用时,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对那陈旧坛子嘲笑一番。

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开坛盖,那闷足了的香气扑鼻而来,轻狂的秀才们顿时放下了架子,伸着脑袋,流了口水,连称奇哉美哉。其中一位脱口说道:“即使佛祖闻菜之香,亦必跳墙破戒偷尝。”

另一位动问菜名,店小二答道是“坛子煨菜”,秀才连连摆手摇头,太直太俗,不雅不妥,于是即兴唱道:“坛启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众人齐声称妙,以后这道菜便以“佛跳墙”命名,很耐寻味。从此,“坛子煨菜”便得“佛跳墙”的雅称。成为了闽菜中的一道名菜。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隅,依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山珍海味富饶,为闽菜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

相传清代末年,有一位福建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她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她的母亲为女儿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

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忘记各种烹调方法。

第二天一大早试厨开始了,这位新娘非常的灵巧,她看到一块猪肉放在案上,想起自己最想吃的荔枝,然后把猪肉肥肉去掉,将猪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壳状,经油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备好的多味卤料中煮至入味。

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这时,她的公公婆婆的和众乡亲,看到后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那时正是在夏令时节,熟透的荔枝皮色鲜艳,味道芬芳,经过新娘的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荤,浑然天成。

从此,人们都效仿她做这道菜,后来经过厨师们的不断改造,闽菜”中的“荔枝肉”是一款历史悠久的传统焦溜小炒,其口味为酸甜口味,成为了闽菜中的一道名菜。

闽菜在清代发展越来越精细,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

清代编纂的《福建通志》中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青齐”的记载。

据记载,其烹饪技艺,有鲜明的特征,例如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

[旁注]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著名抗倭将领。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1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万历 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代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代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前期,张居正主导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布政司 明清两代的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机关,其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是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阅读链接]

传说清代,闽北山区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中富有,闲来无事,便想着吃喝玩乐。一天,他让厨师给他做些没吃过的好东西,厨师琢磨半天,想出了一种方法。他将猪瘦肉捶打成肉泥,再掺入适量的淀粉,擀成薄片,切为小方片,包上调好的肉馅,煮熟后又配以高汤。御史一吃,鲜香嫩爽,连声叫好。忙问厨师是何吃食,厨师还没给它起名呢,见其形扁如燕,便随口答曰“扁肉燕”。

开始的时候,扁肉燕由御史家传入当地的大户人家,以后逐渐传到福州,并成了福州的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