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鲁菜初具规模

唐宋两代,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唐代临淄人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了当年烹调水平之高:

无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段成式在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齐鲁烹饪技艺、食料使用的资料,还记载有100多种食品原料、调料及酒类、菜肴的名称等。他之所以在一本杂记中记录如此多的烹饪资料,是因为他出身于美食之家。

据记载,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是唐穆宗时的宰相,对饮食很有研究,府内厨房规模庞大,由著名厨娘膳祖掌管。据说膳祖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等,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的本领。在段府40年间,这位女厨只从100名女婢中选中了9名进行传艺。

段文昌把自己的厨房命名为“炼珍堂”,即使他出门在外,也有大厨相随,并将随行厨房命名为“行珍宫”。段文昌甚至将家厨的烹调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名曰《邹平公食单》。

至唐宋年间,齐鲁烹饪刀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谓是登峰造极,这在当时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及诗文中多有所反映。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有记载:

进士段硕尝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索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衒技。

持刀斫脍人的动作如此熟练轻捷,所切的肉丝轻风可以吹得起,可见肉丝之细和刀技之精。

齐鲁地区的民间饮食之风也大行其道。据《酉阳杂俎》记载:

历城北一里,有莲子湖……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碧简饮。以后成为济南端午节的定俗。端午节食粽子、二月二食煎饼皆于此时始。此时的风味小吃已不可胜记,如馄饨、樱桃餤、汤中牢丸、五色饼食等。

宋人所撰的《同话录》中,记载了山东厨师在泰山庙会上的刀工表演,书中写道:

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被俯偻于地,以其被为刀几,取肉一斤,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兵被无丝毫之伤。

宋代山东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山东老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市民食谱也日益多样化。

宋代汴梁、临安有所谓“北食”,即指以鲁菜为代表的北方菜。在这个时期,以北方面食加工为饮食特色的饮食市场的兴旺发达,促进了以齐鲁为代表的面食文化的繁荣昌盛。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景象,当年宋都十里长街两侧的饮食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

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当年东京面食点林立、不胜枚举。如玉楼山洞梅花包子店、曹婆婆肉饼店、鹿家包子店、张家油饼店、郑家胡饼店、万家馒头店、孙好手馒头店等。至于南宋京都临安,更是繁华得很,各类面食店的专卖店令客人络绎不绝。

据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景观和市情风物的书《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诸如制售馄饨、面条、疙瘩、馒头、包子、毕罗菜面等小食店不下数百家,经营的品类达200余种之多。

南宋时期,鲁菜逐渐向外扩张。相传南宋时有一位山东人宋五嫂,随宋朝皇帝南渡,后来在杭州城外开了一家小餐馆。她最擅长做鲁菜鱼羹,闻名京城。宋五嫂做的鱼羹一直传到后来,名为“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由鳜鱼做成,味道鲜美,非常像螃蟹,又名“赛鱼羹”,在当时就非常有名。

至此,鲁菜大系具代表性的四大面食的加工技艺业已形成,为完善鲁菜大系的烹调技术体系创造了条件,使得山东菜已初具规模。

[旁注]

段文昌(773年~835年)字墨卿,一字景初,武则天曾侄孙、晚唐著名诗人武元衡之女婿。唐穆宗时著名宰相。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入仕途后,经历了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政治风云。著有文集30卷,诏诰20卷,食经50卷,并传于世。

宰相 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始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宰相位高权重,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中。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的人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也设此科,凡应试者称为举进士,中试者都称为进士。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生于北宋琅琊东武,即今山东省诸城。北宋画家。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为大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被后人称为“神品”,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武林旧事》 是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

[阅读链接]

在宋代,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福山有个财主,他非常喜欢吃鱼丸子,每天都让厨师给他做鱼丸子吃,而且是每顿必吃,几乎到了非鱼丸不吃饭的地步。

这一天,厨师在做鱼丸子时不小心手被割破,不能再用手挤丸子。于是,他就用汤匙一个个挖着放入锅里,结果氽出的丸子两头尖、中间粗,似银元宝,带着吉祥之意。财主问厨师这叫什么菜,厨师看着似元宝的鱼丸子,灵机一动,脱口而出说:“这是氽鱼福。”财主非常高兴,大奖了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