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正中和——鲁 菜

鲁菜是山东菜系,历史悠久,其孕育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到宋代自成一大菜系,明清时进入宫廷,成为宫廷最大的菜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鲁菜对其他菜系乃至整个我国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鲁菜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流行莱系,被誉为“堂正中和”、“大方高雅”的莱品。鲁菜由齐鲁、胶东、孔府3个菜系组成,并以孔府风味为龙头,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十分盛行。

春秋时期孕育鲁菜产生

传说古时在山东沂蒙山,有一位叫沂花的女孩,她是观音的使女。后来,沂花跟观音菩萨到了南海,但她照样思念家乡的爹娘。

有一天,观音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让沂花捧着玉净瓶一起去赴宴。当沂花与观音经过沂蒙山区上空时,沂花看到家乡到处是焦山秃岭,人们连水都没有吃的,她想爹娘和乡亲们怎么过日子啊?

沂花看得眼泪汪汪,就趁观音不留意,用杨柳枝儿蘸着玉净瓶里的神水往下面洒了几滴。霎时间,沂蒙山里喜降大雨,山山岭岭百花盛开,万木葱茏。

沂花与观音菩萨到了瑶池仙宫。王母除了给每位神仙准备几个蟠桃和一瓶仙酒外,还准备了精美的宴席。宴席一开始,观音菩萨就把仙酒喝多了。

沂花扶着醉倒的观音菩萨离开宴席去小睡,她想观音菩萨醉了不可能再吃宴席了,那份宴席浪费了怪可惜的,何不拿回家去给正在饿饭的父母享用呢?想到这,她趁观音菩萨睡熟时,把那份席宴拿着宴席匆匆往家赶。

沂花回到家后,把宴席献给了父母。沂花父母看到乡亲们同样在饿饭,就不愿独自享用,便把宴席分给了乡亲们。

乡亲们也舍不得吃,都把分得的神仙宴席带回家,拌上自家的粗菜淡饭,重新进行了精心制作。人们吃了这样的菜食后,都感到非常好吃。从此,人们就按照这样的做法做菜,并一直流传下来,使得这里的美食非常发达。

传说只是传说,其实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山东沂源附近,就生活着一群沂源猿人。沂源地处山东中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特别适合人类生存。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历城附近发现了,约公元前46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鬲等。

到东周初年,周武王为了酬谢开国功臣吕尚,便封他于齐,吕尚后来建立了齐国,其疆域大致在山东偏北的大部,东边靠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小国接界,国都在临淄。

在春秋初期,齐国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国力进一步强盛。齐桓公小白上台后,他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得齐国国力进一步加强,成为了当时第一强国。

这一时期,齐国菜肴便崭露头角,它以牛、羊、猪为主料,还有家禽、野味和海鲜。对当时的烹饪要求及风尚嗜好,有许多文字记载。

据记载,齐国当时名厨辈出,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是一个高明的厨师。易牙运用调和技术进行烹饪,做的莱味道很好。

有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现在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了,简直觉得遗憾啊!”

易牙把齐桓公的话牢记在心,他就精心为齐桓公做了一道具有特别风味的菜,齐桓公吃了后大加赞赏,从此十分宠信易牙。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欢心,就天天为齐桓公做不同花样、不同风味的菜。后来人们就把他创造的菜叫齐国菜,人们还争相效仿,使得齐国的美食文化十分普及。

有一次,齐桓公的妃子卫姬不舒服,不思饮食,这可急坏了齐桓公。易牙知道了这个情况,了解到卫姬的病情是思虑太多,造成了食之无味。于是,他便取五味子与母鸡清炖,创制了食疗菜“易牙五味鸡”。

易牙看准机会,把这道能治病的菜献给卫姬,卫姬吃了之后,病就好了。于是,卫姬就经常吃易牙做的食物,而且在齐桓公面前经常夸奖易牙,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的赏识。

易牙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造了食物疗养菜,成为了当时的一大创举。后来,易牙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全席,其中就有这道“五味鸡”的菜。

易牙因为做菜深得齐桓公喜欢,后来管仲去世后,齐桓公想立易牙为相。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都托名是易牙创造的。例如,后来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的《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经之作。

在齐景公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贤相叫晏子,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相和与相同有什么不一样呢?”

晏子便借用烹饪调味的道理对齐景公作了生动形象的解释。他说:“不一样。相和好比是做汤羹,用水、火、醋、酱、盐、梅子来烹调鱼肉,就好像要用柴禾烧煮,厨师调和味道,在于使之适中,味道太淡要使之变浓,味道过于浓厚,要使之设法冲淡。君子吃了这种羹汤,就会心平气和。”

晏子的这段话,虽然是在论述君臣之间的关系,但却从反面揭示了烹饪调味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和”。不过,这种“和”在烹饪中除了调味以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配菜要讲究原料的“和”,用火要讲究轻重缓急与所烹制的原料相适“和”,宴席中则要讲究菜肴与菜肴之间的配“和”等。

齐国大夫管仲在管理胶东地区时,他大力提倡发展海洋渔业,因此齐地富产鱼盐。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敝笱》有一篇写道: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鱼与。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其鱼归止,其从如水。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齐人捕鱼的情况,其所捕鱼的种类则有鲂、鳏及鲢鱼等,这些鱼都是淡水鱼。充分说明了齐人在春秋时期所食用鱼类,还是以淡水鱼为主的。

春秋时期,不仅齐国菜肴名扬天下,鲁国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

在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封其弟周公旦在曲阜,被称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就是鲁侯。周公旦没有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周成王。

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即位后也称为鲁公,后建立了鲁国,国都在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就是山东的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鲁国人对饮食讲究,主要是孔丘。孔丘生于鲁国,他最早开办了学堂进行授课,讲述他的政治主张等,创立了儒家学派,很是有名,被人们称为孔子。

孔子对美食也很有研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精”就是精细,粗之反;“脍”就是细切鱼和肉。孔子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对“精细”的讲究之致。

孔子后来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是,孔子并不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着奢侈的生活,相反他的饮食却比较素雅。

孔子有饮食训导,从烹调的火候、调味、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多方面提出了主张,为鲁菜烹饪大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提倡“八不吃”,并阐述道:

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相传孔子和弟子子贡离开宋国,经郑国、陈国要去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桑林,遇见两位长相清秀的养蚕女子在林中采桑,其中一个采桑女子对孔子说:“夫子在陈必绝粮。”孔子师徒当时以为采桑女在开玩笑,并未放在心上。当孔子师徒10多人走到陈国和蔡国边界时,边界守军不让他们前往楚国。

孔子师徒被围困的第七天,来了一位骑马的将军,有意为难孔子师徒们,派人拿出10多个九曲珠说:“如果能用丝线穿起来,就让你们进楚国。”

孔子和弟子们想尽了办法,但怎么也穿不上九曲珠。孔子想起采桑女的话,叹道:“真是一语成谶啊!”

孔子便让子贡返回去向采桑女子求教。子贡回到桑林旁的那户人家门前,这时,那个与孔子对诗的女子从房内走出来,她教子贡穿九曲珠的办法,她说:“用蜜涂珠,以丝系蚁,如不肯过,用烟熏之。”

子贡给女子施礼后,并掏出银子,让女子给些吃的。女子给了子贡一大块羊肉和两条鱼。子贡再次谢过女子。子贡回到孔子身边后,依采桑女教的方法穿好了九曲珠。

将军也没有食言,便解除了对孔子师徒的围困。孔子师徒被围已达数日,师徒们已吃了几天野菜,许多弟子都饿得无精打采了。

包围的军队一散,子贡急忙拿出向采桑女讨来的鱼和羊肉,点火做起了野炊。子贡见老师和师兄弟们都饿得抬不起头了,师兄弟们恨不得抓住生鱼就吃,拿过羊肉就啃,子贡赶忙把鱼肉、羊肉放在一个锅里煮起来。

孔子向来主张“食不厌精”,他见子贡把鱼和羊肉放在一块煮,把眉头皱了皱,但他已无力指责子贡了,只好听之任之。

过了一会,肉煮熟了,子贡先给老师端了一碗。孔子尝了尝,觉得好吃味美,刚刚喝了一口汤就连连称赞道:“真鲜,真鲜!”

孔子望着弟子们的吃相,突然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仓颉造字,将‘合’、‘赞’二字的合写称‘鲜’,这个‘鲜’字是毫无道理的,鱼、羊肉合炖那才叫‘鲜’哪!干脆,从今天以后,就把‘鱼’、‘羊’二字的合写当成‘鲜’吧!”

弟子们听了,一边大吃二喝,一边连声称赞:“改得好,‘鱼’、‘羊’合炖为‘鲜’,真是名副其实啊!名副其实啊!”

从此,汉语中便有了这个看了令人口中生津,富有韵味并使人遐想的“鲜”字了。可见孔子对饮食的要求,只有新鲜的饮食才是美好的。

鲁人讲究饮食,其食料丰富,烹饪技艺发达,这促进了宴席的发展,当时鲁国的宴饮水平已经相当高级了。在《诗经》里面《鲁颂》有篇《有駜》,记载了鲁侯宴饮群臣的诗歌。其诗云: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毂,诒孙子。于胥乐兮?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说,鲁公每天都是乘着由四匹肥壮大黄马拉的车,到宫廷内去处理公事,日夜操劳。处理完了公事以后,他还要和群臣们合欢,和友好国的使节及群臣们宴饮。

鲁国烹饪技艺的精湛,还表现在烹饪刀工技术的运用上。孔子在《论语》中有“割不正不食”的刀工要求,为厨师提高刀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旁注]

蟠桃会 相传每年三月三日为西王母的诞辰,当天西王母大开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为蟠桃会。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菩萨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我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沂源猿人 考古工作者在沂源土门镇鞍山根,发现了猿人头盖骨化石一块,后来还发现了眉骨、牙齿及肱骨、股骨、肋骨等。经有关专家鉴定,系旧石器时代的猿人遗骸,并且属于两个猿人以上的个体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点。后命名为“沂源猿人”,又名“沂源人”。

陶器 是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姓姜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春秋时齐国国君。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使国富民强。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易牙 我国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为雍人。“雍”古文作“饔”,就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九会诸侯 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会盟诸侯主要有北杏之会、鄄之会、幽之会、柽之会、葵丘之会、贯之会阳谷之会、召陵之会、首止之会、宁母之会、兵车之会、盐之会、牡丘之会、淮之会等。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字仲,谥平。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他的父亲晏弱病逝后,继任了上大夫。

管仲(约公元前723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谥曰“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周穆王的后代。他为齐国丞相,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周公旦 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大司寇 西周时期的一种官名。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此外,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东周时期鲁国陬邑,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仓颉 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他为轩辕黄帝左史官,相传是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鲁颂》 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4篇。可分为两类,《閟宫》和《泮水》是歌颂鲁僖公的,风格似《雅》。《駉》和《有駜》体裁类似《风》。《鲁颂》是春秋时代作品,产生于春秋鲁国首都曲阜一带地区。

[阅读链接]

传说易牙发现削山芋时手会被山芋的皮刺激得奇痒难忍,通过多次,他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除发痒的办法,就是在削山芋之前先咬一口,嚼一嚼,就不会再痒了。

易牙创制的菜有一道叫“鱼腹藏羊肉”。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此菜两鲜并用,互相搭配,咸菜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据说汉字中的“鲜”字,就是根据名菜“鱼腹藏羊肉”而得,由“鱼”和“羊”字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