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闽菜特色

唐宋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饮食业也借此高歌猛进。从盛唐到大明,漳州是我国海派文化的中心,番薯、番茄、番麦等外洋物产纷纷从福建流入中国。晚唐五代,河南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传在唐代,在莆田西南凤凰山麓,云遮雾绕着一个石室岩,岩洞中住着一个妙应禅师。他很想在这个美丽幽静的石室岩盖一座寺庙。要盖庙就需要很多的砖瓦杉木。但哪里去要这么多的砖瓦杉木呢?

一天晚上,有仙人向禅师指点迷津,使禅师皱的眉头一下便舒展开了。第二天,妙应禅师对游人香客说:天上仙公要云游到石室岩,那时岩洞中将有灵光出现,那就是仙公显灵了,谁要是看上一眼,就会福寿齐天。但只有那些勤劳的人们才能看得见的,所以,谁要看灵光,就需随手带一砖一瓦到岩洞来。

一天晚上,妙应禅师坐在岩洞中做功法,只见他全身上下闪现着道道白光,从洞中射了出来。许多游人香客见了都惊诧万分,都说这是天上仙公降临了。这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石室岩。他们有的带来的砖瓦石灰,有的扛来杉木石条,结果,没有几天,杉木石料堆积成山。

禅师赶紧请建筑工师傅,筹划合计开工建庙。没几个月,一座高大的寺庙很快就盖起来了。

禅师看着即将竣工的寺庙,心里非常高兴,但又感到过意不去。应该用什么来答谢游人香客呢?他想着,又想出一个主意来。

寺庙将要落成了,到寺庙来祝贺的游人香客比肩接踵。为了答谢大家,禅师亲自下伙房执勺,把事先磨好的米浆,调好了味道,用瓢洒在铁锅里,以茶油煎成薄片。然后,把炒熟的花生仁捣碎,拌着葱花,撒向煎粿上。只见出锅的米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

禅师煎了七天七夜,用他亲自煎成的米粿煎成的米粿慰劳游人香客们,大家尝后无不叫绝口,并取名叫做“煎粿”。从此,成为莆仙的一种风味小吃,传到民间,流传海内外。

传说唐代的时候,福建长汀有一个地方官,他听说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鸡,立鸡坊于两宫。这位官员便想送一只斗鸡给皇上。于是他来到福建省长汀且河田镇,寻找斗鸡。

河田鸡特征鲜明,公鸡中的三黄鸡嘴黄、脚黄、全身毛色金黄,三黑鸡的两翅尖各有3片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片至9片黑绿色毛弯翘在后,三叉红鸡,鸡冠顶端呈三叉形、鲜红明亮;母鸡则体圆脚较短,全身毛色淡黄,颈部毛带有碎米般黑色斑点,翅尖和尾端毛稍大而短,鸡冠鲜红。

这位官员看到这么美丽的斗鸡,便各选了一只进贡给唐明皇。

唐明皇得到河田斗鸡后,非常高兴,把斗鸡拿出去和其他的鸡斗,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后,河田斗鸡获得了胜利,皇上大喜,于是给这位县官奖赏。

后来,这位县官又把河田鸡做成美味进贡给唐明皇。皇上吃后感到闻之肉香扑鼻,食之鲜香脆爽,滑嫩不腻。于是就奖赏了这位县官。并将这道菜取名为“烹河田鸡”,此后,这道菜也流传了下来。成为汀州自古以来名优特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谱之首。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一首诗写道河田鸡: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红霓,

行人皆怵惕。

到了宋代,闽菜形成文化特色。南宋年间,朱熹与蔡元定等学者结合民间饮食特色,按《易经》原理创制了清雅淡泊、奇巧瑰丽的“八卦宴”。

八卦宴最大的特色是各种菜肴的排列,排列方法是:先在八仙桌上画上八卦图,正中为太极、其八方分别为乾、坤、震、巽、艮、坎、离、兑八种卦覆、各陈列上一道有关卦理意义、富有武夷山风味的佳肴,整个宴席犹如一幅八卦图,可谓匠心独具。

在菜肴名上,八卦宴更是寓意悠远。太极之首为翡翠羹;易生两仪,分别置上玄天混丸和太乙阴阳蛋;两仪生四象,分别为百发圆子、莲塘君子,桂花虾仁,油焖双冬。这四道菜还暗寓了春夏秋冬四季之象。按八卦方位,每方位上的菜肴又分别为素炒鳝鱼丝,香油凤腿、酒酿冬菇,宫保鸡丁、竹笋肉丝、溜鸡肝卷、白炒木耳、八宝吉祥。

朱熹自创制八卦宴800多年来,一直流传于武夷山民间,经整理后为我国饮食文化又增添了一朵奇葩。

宋代,据福建泉州人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记载,当时福建泉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桅杆林立,篷帆接天,饮食业借此迅速发展起来了。

[旁注]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来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897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蔡元定(1135年~1198年)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阅读链接]

“江东鲈鱼”产于福建龙溪地区九龙江下游江东桥水域。据传,是宋代漳浦县人高东溪任松江道时移植的。高东溪平素孝顺其母,深知老母喜食鲈鱼,一次乘船返里省亲,特带松江鲈鱼数条,养于船舱。抵家时,母见鲈鱼跳跃可爱,不忍食之,转念此鱼来之不易,食之不可复得,遂嘱其子放生江中,让子孙后代能尝到松江鲈鱼美味。子顺母意,即放之,始有今日江东鲈鱼。

江东鲈鱼以姜丝为主要配料炖制而成,鱼肉柔嫩而姜香馥郁,食之格外鲜美,饶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