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人工低温冬眠疗法
此系指使用人工方法使机体处于低体温、低代谢、低应激性状态下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体温每降 1℃,脑组织耗氧量平均可降低 6.7%,脑体积可缩小 4.1%,脑压可降低 5.5%,故可明显提高全身组织尤其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症状,并有助于节省机体潜能,有利于病后修复,故尤适于缺氧性疾患的治疗。
在实施此种治疗时,降低体温是主要目的,为了避免降温过程中的寒颤反应,故需投用冬眠药物。一般而论,脑温降至 28℃(肛温 31~32℃)效果最佳,但易引起心肌纤颤、血压下降等不良作用,复温也较困难。对急性职业性中毒病例,将肛温控制在 34~35℃即已足够。
常用的冬眠药物有冬眠Ⅰ号合剂(杜冷丁 100mg、冬眠灵 50mg、非那根50mg)、冬眠Ⅱ号合剂(杜冷丁 100mg、海特琴 0.3~0.9mg、非那根 50mg)和冬眠Ⅳ号合剂(杜冷丁 100mg、非那根 50mg、乙酰普吗嗪 20mg)。Ⅰ号合剂中由于冬眠灵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强,可使心率加速,并可抑制 ATP 酶活力, 不利于脑的能量代谢及脑水肿消除,故在心动过速或缺氧、脑水肿情况下不宜选用;Ⅱ号合剂以海特琴代替冬眠灵,有扩张小血管及缓慢心率作用,适用于心功能不全或心动过速病人;Ⅳ号合剂以乙酰普吗嗪代替冬眠灵,能保持Ⅰ号合剂的优点而对心血管副作用较小,为目前较为常用的冬眠合剂。一般可先肌 注半量后,再以全量经静脉缓慢滴注维持。病人深睡后即可施行物理降温,每 20~30 分钟测量一次肛温,并监测 BP、P.R、瞳孔及尿量变化。一个剂量约可维持 4~6 小时,也有 2~3 小时即需加药者。急性中毒情况下, 维持低温冬眠 2~3 天即可逐步撤除,因长期低温可引起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