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送救护人员的素质与配备

有组织的医学应急救援行动是由专业人员实施的。从事故现场到院内救治均由专业人员提供连续性的、系统性的救治服务。作为中间环节——运送途中的救护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运送救护过程中病情危急多变、多环境干扰 因素,而使抢救工作呈现出复杂性,进而也对运送救护人员的素质与配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运送救护人员的素质

救护人员必须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抓住重点,随时应变,同时必须具备运送救护的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

①熟悉所发生的化学事故的性质、存在的主要伤害或致病因素及其所致伤病的特征。

②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

③掌握体位选择及有关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和技术。

④掌握辅助呼吸与循环支持技术。

⑤掌握心电监护与除颤技术。

⑥救护人员自身适应交通运送工具的运动,应无眩晕或其他不适反应。2.运送救护人员的配备

化学事故尤其是大型社会灾害性化学事故的运送救护工作,应在统一指挥下分组进行。每一运送救护小组至少应由一名资深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指定医生全面指挥该小组的救护及运送工作,并负责与指挥中心及目的医院的通讯联系。同时应结合化学事故所致伤情复杂、中毒与外伤并存的特点,安排专科医师护送。目前在我国对运送救护人员的配备还无明确规定,大多仍处于“随机自然配备”状态。但应明确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活动中,绝对禁止无医疗力量支持下的单一运送。

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除政府组织力量实施运送救护外, 更多是由“救护志愿者”承担着现场急救和运送急救任务。在美国,由州政府出资金办校,招收年满 18 岁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学习统一教材,包括法规、解剖诊断、伤检分 类、基本生命支持、精神健康、急诊、通讯联络等技术。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发给证书。一般培训 120 小时者称 EMT,培训 500 小时称

Paramedics。仅马里兰州即有 12000 名经过培训获得合格证书的救护志愿者。其中 75%是义务的急救志愿人员(无酬金)。在日本,这种由志愿者组成的急救队员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东京,救护车上一般有 2 名急救队员,一名负责驾驶和通讯联系,另一名负责病人。在大阪,一辆急救车内共有三名急救队员,其中一名兼司机。一般不需要配备医师,如有特殊需要,才有医师随车救护。由于急救队员分布于民间,范围广泛,一旦有急救事件发生,队员根据电讯传呼即可迅速赶到现场,为抢救争取了时间。当然,这种高素质的志愿抢救队员的培训是与政府大力开展抗灾急救计划,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分不开的,尤其在日本这个多地震国家急救系统为国家拨款,使用者均免费, 同时也是物质高度发达社会的一种素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