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非洲东南海岸外岛屿

(一)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面积 62.7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00 万(1990),为世界第四大岛。中东部为南北向地垒高地,海拔 800~1500 米,西部为宽阔的平原。气候东西部有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潮湿炎热,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较干燥。11~3 月为雨季,4~10 月为干季。居民 89%以上是非洲人和混血的马达加斯加人,其他是科摩罗人、欧洲人和印度人。大部分人信奉原始宗教,小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不到 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马达加斯加语为通用语言,法语是官方语言。该岛公元 7 世纪时阿拉伯人迁入。19 世纪初叶建立了“马达加斯加王国”。19 世纪末叶,英法殖民者又多次入侵,1896 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 年独立。

马达加斯加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热带风光和海滨胜地。首都塔那那利佛是旅游者观光的主要地区。它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市内有大学和农学院,以及天文台、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体育场和伊默里纳王国时代的宫殿等古建筑。最著名的是津巴扎扎公园。

津巴扎扎公园,位于王宫山麓的津巴扎扎湖畔,也称“津巴扎扎动植物园”。历史相当悠久,1925 年即建成植物园,1936 年扩建,增加动物园。园内植物繁多,汇集全国各种名贵植物,特别是稀有罕见的旅人蕉。旅人蕉十分奇特,高 10 余米,其叶柄基部储有清洁的水分,可供饮用。动物种类也很多,如灵长类珍奇动物狐猴,狐面猴身,性情温顺。其中一种叫阿耶-阿耶的狐猴,全国仅有几十只,属濒危动物种。园内还有一座马达加斯加科学院博物馆,内有无数种动物标本。

该国的旅游业尚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服务设施不足,交通也不发达。近些年来,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加以发展,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外商向该国旅游业投资。1989 年,该国有旅馆客房近 2000 间, 外国旅游者 3.9 万人次,旅游收入 2200 万美元。1990 年,外国旅游者增加

到 4.4 万人次。旅游者主要来自西欧。为了发展旅游业,马达加斯加正与法国旅游公司共同投资一个耗资 2.34 亿美元的旅游项目。1990 年建立了一所旅游学校,以培养旅游业专门人才。政府已作出计划,力图到 1995 年时,把

目前的客房数从 2000 间增加到 4500 间,吸引游客 10 万人次。

(二)塞舌尔

塞舌尔是印度洋西部的岛国,西距非洲大陆 1500 多公里。地处非洲和亚

洲两洲海上交通要冲。由 35 个花岗岩岛和 78 个珊瑚岛构成。面积 444 平方

公里,人口 6.7 万(1989)。首都维多利亚。

该国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5~10 月凉爽少雨;12~3 月高温多雨;其余时间为过渡期。年平均气温为 27℃,最高气温 32℃,最低气温 22℃。年降水量 2000~4000 毫米,地势升高则降水增加。热带森林茂密,林内有许多珍奇动物和植物。1756 年被法国侵占,1794 年由英国取代。1976 年独立。居民主要是班图黑人和欧、亚移民后裔。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多数居民讲克里奥尔语和法语,官方语言是英语。

塞舌尔最主要的旅游区是马埃岛。它是该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岛。岛屿大部分为珊瑚礁环绕,蓝色温暖的海水适宜于游泳和划船,有些地方还

可以进行冲浪和滑水运动。乘车在岛上游览,可以观赏到世界上最美、最激动人心的海岸景色。特别有趣的是从维多利亚驱车越过丘陵到古南多安塞, 浏览沿海岸迷人的风光。维多利亚附近有最优美的海滨之一滨瓦沦海滨。维多利亚有博物馆、植物园和政府大厦很值得一看。普拉兰是第二大岛,乘船或乘飞机都可以到达。它距马埃岛仅 40 多公里,乘船 2 个多小时就可抵达,

在位于该岛中心的瓦莱代美,可以看到一种椰子树,其果实重达 40 磅。由于岛屿远离大陆,因此这里有特有的植物和特有的鸟类,有的生物种仅为塞舌尔某一岛屿的特有种。

塞舌尔的旅游业开始于 70 年代,当时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 3000 人次左右。1981 年,该国成立塞舌尔旅游局。80 年代中期,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1988 年,入境的外国旅游者为 7.7 万人次,主要来自英国。1989 年增加到

8.6 万人次,共有床位 3420 张,比 1984 年增加 580 张。旅客多来自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南非。估计 1989 年的旅游收入为 5.22 亿塞卢比,为1984 年的 1.9 倍。一般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左右。近几年,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约 18 万人次,每人平均停留 10.7 天,每人每天消费 120 美元。游客到这里来旅游,主要是为了享受这里冬季的阳光。旅游旺季在 11~ 1 月,但在 8 月份,旅游者也比较多。这里气候比较干燥,凉爽。

塞舌尔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是:1)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现旅游业属旅游交通部管理,总统亲自兼任代理部长,下设首秘一人具体负责,重大事情由总统亲自过问。2)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不仅海上交通方便,还注意发展航空事业。政府用五年时间耗费巨资建成国际机场,将该国和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美国各大城市、新加坡联系起来,以吸引游客。该国还成立了 31 家出租汽车公司,以方便陆上交通。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该国气候宜人,海滩遍布,有些岛鸟多,椰树多,政府采取措施,吸引了众多爱鸟爱树者。该国还充分利用海滩发展钓鱼、跳水、潜水等活动, 印制各种关于钓鱼的资料,出租渔具和潜水用具,为旅游者服务。4)广泛开展促销活动。该国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肯尼亚等国设立了旅游办事处,形成销售网络,并抓住一切机会参加旅游博览会。在第十三届伦敦旅游博览会上,该国的展馆规模可与中国展馆相比。目前,该国有 2

家国营旅行社,三家私营旅行社,旅游饭店有 60 多家。

(三)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西距马达加斯加 805 公里。由毛里求斯岛、

罗德里格斯岛等组成,总面积 2040 平方公里,人口 107.4 万(1990)。首都路易港。主岛毛里求斯是火山岛,海岸曲折,周围有珊瑚礁和潟湖环绕。该国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高地凉爽多雨,低地湿热。主岛 1/3 的土地被森林覆盖。16 世纪末叶曾被荷兰占领。1715 年,法国殖民者入侵。1814 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8 年独立。居民以印度裔毛里求斯人为主,此外,还有克里奥尔人、华裔和法裔。主要信奉印度教和基督教。官方语言是英语。

毛里求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年均温 20℃, 有“印度洋珍珠”之美誉。岛上有长达 55 公里的白色洁净沙滩。海水十分清洁,平静的潟湖可开展游泳、划水、垂钓等多种海上活动。此外还有不少重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

路易港,热带风光绮丽,是天然避风港。居民构成复杂,有非洲人、欧洲人、阿拉伯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华人。城市颇具东方色彩。有许多

历史遗址,如英国殖民者的炮台、城堡、炮楼等。自然博物馆内有多种鸟的模型,该鸟产于毛里求斯,2000 年前即已灭绝。现在这种鸟是该国的象征。小黑河山,该国著名山峰,位于西南部。峰峦葱郁,景色壮丽,尤以水

流湍急的溪涧著名。在一陡坡上,有面积 0.5 平方公里的彩色山地,令人瞩

目。人称“五色土”。据称可能是火山喷出的熔岩经复杂变化而成。每年 8 月,印度族人在此欢聚,跳舞狂欢直到深夜。

庞普勒穆斯植物园,位于庞普勒穆斯岛上,有 200 多年历史。园内有热带参天大树,奇花异草,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水池中的水生植物古睡莲,其叶极大,也极其美丽。园内的苗圃历史悠久,桑给巴尔的丁香即由此引种。毛里求斯的旅游业是该岛的重要创汇部门,也是国内第三大行业。该国

交通发达,与东非各国、南亚、大洋洲和欧洲之间有多条航空线相通。岛上道路及旅馆设施相当完善。现有饭店 56 家,床位 6000 张,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共 2 万多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10%。1988 年,外国旅游者达 24 万人。主要是欧洲人,其中又以法国人为多。他们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观赏热带景观和享受冬日的阳光。1993 年,该国在国际旅游业不很景气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成绩。1993 年,约 100 万人口的毛里求斯,接待外国旅游者 37.5 万人次,

比 1992 年的 33.6 万增加 3.9 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 12%。据分析,1994

年该国旅游业将继续看好,全年外国旅游者有可能达 40 万人次。

(四)科摩罗

科摩罗位于印度洋西部,非洲大陆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由 4 个主

岛和一些小岛组成。这些岛都是火山岛。面积 2235 平方公里,人口 44.1 万

(1988)。首都莫罗尼。该国属热带海洋性气候,5~10 月为凉爽的干季, 11~4 月为炎热潮湿季节。降水丰富,平均年降水量 1000~3000 毫米。历史上长期为阿拉伯苏丹统治,1912 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75 年独立。

科摩罗的旅游资源以热带海岛的美丽风光为主,主要的旅游点是:

大科摩罗岛,为一火山岛,位处莫桑比克海峡北口,首都莫罗尼即位于该岛西岸。市内花草繁茂,香气袭人。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充满热带风情的拉蒂迈鱼旅馆和“鹰爪兰”四星级旅馆。此外还有洁白的海滩、预言洞穴、盐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科摩罗最高峰卡尔塔拉火山,白天山上烟雾缭绕, 晚间可见火山口冲出巨大火柱,景色十分壮丽。

莫埃利岛,位于大科摩罗岛东南方,以恬静幽雅的渔村风光和古代波斯人墓地著名。

昂儒岛,该国第二大岛,位居莫埃利岛以东。因风光秀丽,有“科摩罗珍珠”之称。海岸地带有清洁美丽的沙滩,以沿海的潜水渔业为特色。

该国虽然风光秀丽,但旅游基础设施不足,全国仅有 6 家旅馆,尤其是交通不便。1987 年时,仅有 142 个房间。1988 年外国旅游者约为 8 千人次。1990 年增加到 1.3 万人次,但 1991 年下降到 8 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