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极大陆潜在旅游区

南极大陆没有永久居民,是一个最独特的潜在旅游区。这里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南纬 66°30′)范围内,自然条件极其严酷,外围大洋水域又有宽广的浮冰区。大陆陆地表面平均高度为 2600 米,由高原和山地构成,上覆巨

厚的冰盖,仅极少数山峰出露于冰盖顶部。冰盖厚 2000 米以上,最厚可达

4800 米。气候恶劣,终年严寒,年平均气温为-30~-55℃,最低气温达-88.3

℃;风暴猛烈,一年中大风日在 240 天以上,最大风速达 88.83m/s;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 30~40 毫米。大陆几乎没有高等植物,但沿海却有令人感兴趣的企鹅、海象和海豹。

南极大陆远离世界人口密集区,特别是距世界主要国际旅游客源区十分遥远。而且,去南极大陆需要乘特制舰船。目前除科学考察、探险者到达外, 已有旅游者乘船到达南极。自 1885 年到 1992 年 3 月,全世界共有 296 次旅

游客轮航班,运送了 43000 多位旅行者到达地球南端的这个大陆。通常,赴东南极大陆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或南非的港口启航;赴西南极大陆从智利、阿根廷或乌拉圭的港口启航。将来,也许到一定的时期,有人将进行较大规模投资,开拓去南极大陆的旅游业务。

上述第 4、5、6、7 四个旅游区,在政治稳定性、经济不很富裕、旅游欠活跃等方面比较类似。四个旅游区从其本地区内产生的国际旅游者甚少。它们在空间上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区呈分离状态,仅有远离它们的经济发达国

家的长途旅游者才能形成其国际旅游到达量。尽管目前的长途旅游正在繁荣起来,但是它们在世界国际旅游到达人数中所占比例仍很小。这四个旅游区距发达国家遥远,位于世界三个主要旅游客源区范围之外。它们在旅游发展上基本尚处于初始阶段。除南亚的印度、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南非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之外,很少有国内旅游活动。它们的旅游基础设施缺乏。它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以及发展必要的国际旅游设施方面力不从心。从总体上看,这四个旅游区的政治经济情况,使各国实施真正可行的旅游开发规划存在一定困难,尽管旅游业能获得外汇,有利于它们改善经济状况。源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潜在旅游者,不愿在这些地区旅游时遭遇到干旱、洪水或饥荒等自然灾害,也不愿遇到社会政治上的麻烦,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到这些地区去旅游。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这四个旅游区的国际旅游到达人数甚微。

总之,以上八个旅游区,是在功能上有明显区别、相互分离的旅游区域系统。大部分国际旅游客流发生在各区之内,即以旅游区内旅游为主。在每个分离的旅游区内,都以流向低纬度方向的旅游客流为主导。1980 年在世界全部国际旅游者中,约有 80%的人在其所在的旅游区内进行旅游,其余约 20

%的人进行跨区的长途旅游。跨区长途国际旅游多半是在世界三个旅游客源区之间,呈东西向进行的。在 80 年代世界旅游业暂时不景气期间,并未阻止长途国际旅游的发展。到 1987 年,第 1~3 旅游区间的国际旅游到达人数占该三个旅游区到达人数的 30~40%。同时,在第 4~7 四个旅游区,长途国际旅游者继续增加,例如非洲、南亚都是如此。

世界旅游格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旅游区间的联系将会加强,区与区间的界线将会变模糊,从而使旅游区的范围发生变化。随着长途国际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各旅游区的相互分离孤立的程度将会减弱。在第 4~7 个旅游区内,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会大大刺激长途国际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区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