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

德国面积约 35.7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7907 万。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

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等,以及 500 万外籍人。通用德语,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被分为两个国家,西德和东德。经过恢复, 西德经济发达,货币坚挺,国民富裕并在国外有高消费能力,是个重要的旅游客源产生国。东德的经济落后于西德,居民的旅游活动受经济水平和社会因素双重限制。1989 年柏林墙被推倒,东西德于 1990 年 10 月完成重新统一。此后德国开始了一个调整时期。德国统一对其旅游的影响,一是西部发达的经济必然会向东部扩展,从而增加东部的旅游活动,一是在调整时期必然会在一定时间内减缓全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会使出境旅游人数减少,对严重依赖德国旅游客源市场的目的地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国家的统一对旅游资源潜力的发挥将更加有利。

(一)德国的旅游资源区

德国可分为沿海、北德平原、中德山地高原、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谷五部分。最重要的旅游资源集中于北部沿海、莱茵河谷、黑森林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地。

  1. 沿海 相对于德国的面积来说,它的海岸线不长。北海沿岸分布着低缓沙丘与和缓倾斜的泥质平地。气候湿润、凉爽,夏季平均气温为 15~17℃。靠近德、丹陆地边界的叙尔特岛有沙质海滩,沙丘高大,尽管气候欠佳,还是发展为海岸旅游地,主要满足于国内旅游。北海海岸被三个河口隔开,河口提供了划船活动场所。波罗的海沿海是更有吸引力的多变海岸,由海湾、沙洲及沙嘴、低矮的石崖、沉溺的冰碛物构成。波罗的海沿岸有几个重要的度假中心,如基尔、吕贝克等,都是受欢迎的旅游地,那里建有自助饮食住宿地。这里也是德国最著名的旅游区。珀尔岛和罗斯托克地区沿岸也是很受欢迎的繁忙海岸旅游地,主要为东德人服务。基尔是重要的轮渡港,是联系德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枢纽。

  2. 北德平原 它是中欧平原在德国境内的部分。地势低缓,低洼地上有湖泊,向东湖泊增多。什未林位于一个湖泊的边缘,是风景如画的城镇。但是这些低地区工业化程度很高(如西部的鲁尔区),很难吸引度假旅游者, 因而仅有商业旅游活动。

柏林座落于德国东北部,东起大米格尔湖,西至韦尔湖,自 1415 年起先后为勃兰登堡侯国、普鲁士王国京城,19 世纪中叶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曾遭严重破坏。战后,东、西柏林分道扬镳,各自发展,二者之间自 1961 年起建起“柏林墙”,了望台、碉堡密布。1989 年东欧剧变, 柏林墙被拆除,拆下的墙砖曾成为抢手的特殊旅游纪念品。市内保留的历史古迹和建筑物有勃兰登堡门(门楼上矗立着青铜质驱车和平之神),还有历史悠久的洪堡德大学、国家歌剧院以及旧德国国会大厦。

  1. 中德山地高原 中德山地高原地形多样,山地断续分布,可分南、北两部分。北部靠近德国人口稠密的工业中心;南部的旅游业相当发达。

北部在莱茵河峡谷与德捷边界的易北河峡谷之间,包括绍尔兰山、条顿堡林丘陵、哈茨山等山地。绍尔兰山在鲁尔工业区之东并与其相邻,高度在海拔 900 米以上,既有森林,又有河流和湖泊,还有许多洞穴。条顿堡林丘陵位于鲁尔工业区东北,高度低得多,只是小丘而已,其上覆盖有森林,由

一些伸向北德平原的平行断崖组成。它们风景优美,且与德国工业区之间交通方便,因而成为人们爱涉足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孤立的哈茨山位于北德平原中部之南,海拔高达 1250 米以上,冬季降雪量大,有利于开展冬季体育运动。哈茨山北缘陡峻而有断崖,但山顶圆浑地势和缓。若干地方分布着有森林覆盖的深邃谷地。绍林吉亚林山在哈茨山以南,为一西北-东南走向长条形山脊并被深切谷地所分割,气候较凉,冬季降雪量大。该山地东南与德、捷交界处的厄尔士山相连。厄尔士山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上覆森林,其东南一侧为陡峭的悬崖。最东面的易北河峡谷深深切入砂岩之中,形成荒芜、险峻的峡谷景观,谷深达 200 米,十分壮观。

中德山地高原的南半部包括两个重要旅游区:西边的黑森林和东边的巴伐利亚森林。黑森林地处德国西南部,是德国第二个最重要的旅游区(仅次于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80 年代末约占前西德旅游床位日的 16%。这里是一个切割强烈的高原,南部高达 1635 米,南、西两面为陡坡。其景观中,壮观的深谷、绿色的森林、开阔的高位沼泽地和山地牧场浑然一体。旅游地能提供有许多自助饮食和适宜家庭旅游的住宿地。该地区有许多温泉,地处黑森林西北侧的巴登巴登是著名的温泉城,以矿质温泉扬名于世。黑森林西侧偏南的特里贝格和蒂蒂塞是湖滨旅游胜地。弗赖堡是座有 12 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大学城。蒂宾根位于黑森林地区北部,是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镇。巴伐利亚森林地处德国东南部,与黑森林景观类似,但森林覆盖度更大,而高度略低。该地区北部的拜罗伊特以中世纪古城著称于世。

巴伐利亚高原在黑森林与巴伐利亚森林之间。该地区风景优美,有许多历史和文化中心,如保留着城墙、未遭破坏的中世纪城镇罗藤堡,保留有 8~ 18 世纪建筑的奥格斯堡。慕尼黑是个重要文化中心,以啤酒节和狂欢节而著称。德国素以未受现代化发展影响的古城镇而著名,而这些城镇基本都在中德山地高原区。

  1.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 在德国最南部与瑞士和奥地利相邻,这里是石灰岩构成的阿尔卑斯山的北缘。祖格峰位于德、奥边界,是德国的最高峰, 海拔 2968 米。冬季体育旅游地加尔米什和帕藤基尔辛在其附近,1936 年 2 月曾在这里举办第四届冬季奥运会。一年一度举行耶稣受难剧演出的上阿默高,也在这个地区。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是德国第一重要的旅游区,国内和国际旅游者都到此旅游,近些年来,这里每年都占有德国全部旅游床位日的30%左右。

  2. 莱茵河谷 莱茵河自阿尔卑斯山向北,从瑞士的巴塞尔到法兰克福以西的宾根,沿着南北向宽阔的深切谷地流动。其东侧有黑森林地区,西侧有法国的孚日山。从宾根到波恩一段,河谷变窄,河流在高地上切割出边坡陡峭的峡谷。最壮观的河谷景观在宾根与科布伦茨之间。该河谷段的西南岸坡面上分布着梯田和葡萄园;在险峻的岩体上方有中世纪城堡遗迹。

沿莱茵河的巡游一直受到广泛欢迎。博帕德和吕德斯海姆是众多巡游“焦点”中最吸引人的旅游地。它们都在莱茵河的峡谷段。这些旅游地都有许多生意兴隆的酒店和舞场,街道狭窄而坡度较大。

莱茵河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沿河谷可将旅游者从鲁尔工业区向南运往阿尔卑斯山及其以南。

(二)德国的旅游市场

德国的国内旅游十分活跃,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德国的

货币坚挺,旅游费用昂贵,所以到德国的外国旅游者多半不是度假旅游。 1.德国是国际旅游客源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和旅行消费国,也

是欧洲旅游客源地的核心。其出境旅游在世界性经济严重衰退时期都在稳定增长。当然出境旅游几乎全部都是西德人。近年德国的旅游消费占世界的 1/6 左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每年出国旅游人数多达 2700 万人左右。许多欧洲国家的旅游业都高度依赖德国客源市场。

多年来,地中海是德国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去这里旅游的德国人数占其出境度假旅游者人数的 40—50%)。意大利是德国人最容易到达的地中海旅游目的地,他们可经由公路到达。西班牙也受德国人喜爱。去奥地利和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德国人占其出境旅游人数的 18%左右。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人数占其 6%左右。

德国人也很喜欢到远距离旅游目的地去旅游。大多数人去美国,但其人数随着美元和德国马克的坚挺程度而波动。远东是德国人第二个远距离旅游目的地,有相当大比例是去日本和新加坡进行商业旅游。其他常去的远距离旅游目的地还有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肯尼亚和中国。

很显然,德国经济状况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外国旅游者 德国,主要是西部,从许多国家吸引了大量国际旅游者。

1992 年,外国旅游者达 1514 万人,居世界第 10 位。他们旅游目的多种多样, 平均停留时间仅四天,其中度假旅游者甚微。这反映出,到一个货币坚挺、高生活水准的国家旅行开支很大。访亲探友旅游者的比例极高,特别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其部分原因也许与西德驻有“北约”军队有关。较大比例的英国、法国、瑞士和日本旅游者,属于商业旅行。许多国际贸易展览会、国际会议在德国举行。商业旅游市场的发展可能比度假旅游市场要快。大约有 1/3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旅游者是途经德国过境到南欧去旅行。然而,许多过境者在德国并不过夜。德国处于去法国、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的路径上,所以过境者极多。另外,自 1989 年以来,从东欧国家来的一日游者,特别是购物者迅速增加。

  1. 国内旅游

    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国内旅游地理格局正在改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稳定下来。近几年来,穿过旧有边界相对方向的国内一日游迅速增加。在原东德境内,具有国际标准的旅馆设施短缺,在新的基础设施建成之前,停留性旅游不可能增加。同时,从原边界西德一侧城镇出发向东边一侧的一日游者远多于相反方向的旅游者。

据估计,每年德国约有 2.2 亿旅游床位日,其中的 86%(约 1.9 亿床位

日)属国内旅游。1990 年,旅游床位日在 2.55 亿以上,其中国内为 2.21 亿, 占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