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技术

选择适当的技术,是技术引进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技术如能选择得当,则可能以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享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如果选择不当,或选择失误,轻则可能造成花费多、吸收慢、效益差,重则可能导致技术引进的失败。在这方面,曾有过深刻的教训。所以,技术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技术引进的成败。

选择引进技术总的原则是“经济、有效、先进、适用”,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具体说, 在选择引进技术时,应注意协调好以下 3 方面的关系,坚持以下 8 项标准。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选择技术,首先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力求作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上,应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看所选择的技术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在通常情况下,从宏观上至少应考虑以下 5 方面因素:( 1 )所选择的技术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政策。(2)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或科技发展政策;是否有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行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3)是否有利于利用国内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利用, 能否对劳动就业产生不良影响。(4)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特别是外汇收支平衡。(5)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

微观上,应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角度出发,看所选择的技术是否适合于本企业的现有条件,能否有利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从微观上应注意以下 4 方面因素:( 1 )本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是否有接受和消化吸收的能力,水电、通讯、交通运输设施是否能满足要求,资金、技术人员、原材料和配套件的供应能否解决。(2)该项技术是否属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技术;是否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或消耗;能否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8)该项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寿命周期如何,是否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4)引进该项技术的风险程度如何,是否有能力避免或消除这些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选择技术,应注意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切忌偏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先进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应当高于本行业或本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应用前景。

先进性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某一项具体的技术而言,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不会的理解。因为各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其制定技术先进与否的标准也就不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某一项并不十分先进的应用技术,对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可能就是属于先进的技术。所以, 技术引进中的先进性,绝非一概地指在世界上具有先进性,而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行业的现有技术水平而言。

适用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适合于引进方具体环境和条件。能够为引进方所接受,产生使经济、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的积极效果。

适用性同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

中研究出来的,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使之投入运用,不存在任何地区、任何条件下郁可以使用的万能技术。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所具有的生产要索禀赋存在着差异,其对技术适用性的标准和要求也就不同。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在一个国家很先进适用的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却根本无法使用。即使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在引进同一技术时,其产生的结果也往往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选择技术时,应注意先进性与适用性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在一般情况下,技术的先进程度越高,对该技术实施的条件要求也就越高,该技术的转让费往往也会随之增高。如果忽视技术的适用性,一味地追求先进性,往往会白白支付高昂的技术转让费而达不到充分消化、吸收、利用的效果,从而导致引进的失败。另一方面,适用的技术绝非是落后的技术,而是要有一定的先进性作为基础,否则就失去了引进技术的意义。强调技术的适用性,并不排斥选择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性的尖端技术。恰恰相反, 只要主客观条件允许,并且在经济上是有利的,应力求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以尽快缩短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

为了保证选择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我国法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1985 年 5 月 24 日国务院颁布的《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第 8 条规定:“引进的

技术必须先进适用,并应符合下列一项以上的要求:( 1 )能发展和生产新产品;(2)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或材料;(3)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国资源;(4)能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5)有利于环境保护;(6)有利于安全生产;(7)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8)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三)经济标准与技术标准相结合

企业在选择技术时,应从经济标准和技术标准两个方面统筹考虑,注意协调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标准,是指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它一般包托引进技术的技术转让费、投资规模、投资回收期、技术产品的生产成本等诸方面因素。

技术标准。是指如何通过技术引进,使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使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出高档次、高质量的产品,它一般包括技术的性能指标、技术参数、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以及产品的质量指标等诸方面因素。

在许多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为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两者又是不尽一致的。在不同行业和某一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时宜采用技术密集型的技术或生产工艺;有时宜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或生产工艺,有时以引进技术水平不甚高但易于消化吸收,能够尽快收回投资的技术为最佳选择;有时则以引进投资大,回收期较长,但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或能够增强企业长远发展后劲的技术为最佳方案。这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的发展状况, 以及本部门、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从经济和技术这两个方面统筹考虑,综合判断。实践证明,无论是偏重技术标准,还是偏重经济标准,都有可能对企业或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或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在选择技术时,既不能不计成本,单纯就技术论技术,也不能急功近利,不考虑企业发展后劲。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

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讲求经济效益,尽量作到投资少、收益快,也要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力争通过技术引进,使本部门、本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总之,要力求做到企业的现实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相统一,单一经济效益与综合经济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