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蜥蜴”假设—推理—论证三环节教案设计
在动物课复习教学中,通常是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此方法启上承下,通俗易懂,确有实用性。但我们认为,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探索精神。
首先,对两栖类动物进行复习提问,让学生思考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教师归纳并板书。然后老师提出假设,如有一种原始的两栖动物进化成真正陆生动物,那未其形态结构应具备何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让学生对照两栖动物特征,分析所提问题的特点与条件,进行逐一推理(注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从爬行动物特征中得到论证。如:
-
两栖类的裸露皮肤,是由于肺呼吸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须以皮肤辅助。所以,皮肤的呼吸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只能局限分布在近水潮湿地区,或再次入水水栖,假如,要适应陆地生活风吹日晒,干燥等复杂环境,推理,必须要解决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问题,从蜥蜴体表论证,爬行动物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体外确有角质鳞。能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发。
-
假如,体表有一种防止水分蒸发的保护层(鳞片),推理,皮肤防止蒸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皮肤呼吸则完全相反。论证,皮肤的呼吸作用失去, 而肺结构较两栖类发达,以至完全用肺呼吸。
-
假如,呼吸问题解决,而血液仍然是高度混合血,推理,无法解决陆地环境复杂,陆生动物运动量大的矛盾。论证,在爬行动物的心室中有一个不完全的隔膜,提高了动脉血中含氧量,循环系统随之更加完善。
-
两栖类卵必须在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完成变态后上陆,假如, 要演化出一支摆脱对水的依赖的动物的话,推理,该动物必须获得陆地繁殖的能力,而从爬行动物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卵外有卵壳,胚胎发育在卵中进行等特征中得到论证。
上述几个问题由学生思考、推理。由老师诱导、点拨,并从教材中爬行动物结构上得到论证。
采用这种“假设、推理、论证”三环节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既能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达到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符合认识过程。
-
进一步加深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树立进化观点。
-
由于假设在事实上得到论证,学生必定感到自己推理的准确而高兴,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作了尝试,效果比较好。今后当对这种方法进一步探索研究。
(江生 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