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加拿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加拿大对战争作出的最初反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英、法、美等世界大国对德、日、意法西斯政权的侵略行径妥协退让、姑息养奸的结果。在美、英等国的纵容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继侵占中国东北之后,于 1937 年 7 月 7 日制造了芦沟桥事变, 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几乎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侵占了埃塞俄比亚。在此之前,日、德两国于 1936 年 11 月 25 日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以后,意大利也参加进来。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正式形成。面对德、日、意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崛起,英、法等国非但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予以制止,反而导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而国力强盛的美国则凭藉两洋之险,隔岸观火,并借机增加了对日本等国的贸易,为发战争财而变相支持侵略国。

英、法等国为讨好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并未满足希特勒的扩张胃口。协定签订刚刚 5 个半月,德军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稍后,意

大利侵入阿尔巴尼亚。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英、法两国鉴于原先作出的保证并确实感到已无路可退,只得宣布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但事实上,英、法此举只为敷衍波兰,在波兰毫无还手之力的危机关头,他们却宣而不战,在与德国进行的“奇怪的战争”中听任波兰的覆亡。直到 1940

年 5 月德军在西线向英、法、荷、比、卢发动全面进攻以后,绥靖主义者的幻想才最后破灭。张伯伦政府旋即倒台。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态度的温斯顿·丘吉尔组成了保守党、自由党与工党的联合政府,并自任首相兼国防大臣,领导英国投身于抵御德国侵略的战争。

在英、法对德宣战后第四天,加拿大议会开幕,金仍以消极的态度申明与母国的“有效合作”原则及其所受的限制,提出将国内防务放在首位,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将不为海外军事服役征兵。在金政府进行了一番事先安抚之后,英王乔治六世才于 1929 年 9 月 10 日发布了加拿大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的声明。

加拿大由支持绥靖政策到进入交战状态这一转变带有历史必然性。首先,从政治形式上看,加拿大仍是英国的自治领,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在国际关系的大方向上与英国保持一致。其次,尽管加拿大人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反战情绪和置身欧洲之外的孤立主义意识,但当英、法两国真正处于危机状态之时,民族关系的纽带又绷紧了。这种民族渊源决定的认同心理较之于美国远为强烈。因此,当战火燃及英、法两国时,对国际事务一向冷漠的加拿大人难以保持往日的超脱。再次,以麦肯齐·金为首的加拿大领导阶层,对欧洲大陆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日益加剧并非完全麻木不仁。金以其一贯的聪明早就预感到,一旦英、法与德、意开战,加拿大无疑将站到英国一边。他在 1936 年就曾谈到:“我们不相信加拿大能够置身于世界事务之外而保持孤立,当今的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世界,发生在国外的大小事端无一不会影响我们的命运与前途。”(1)

尽管加拿大已成为交战国,但在宣战后的数月内并未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参与对德作战,部分原因是这段时间英、法与德国进行的只是“假战争”或

称“奇怪的战争”。

参战以后,加拿大孤立主义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迅速暴露出来。尽管麦肯齐·金政府对加入英、法作战早有预感,但在战争爆发之时加拿大并无一个长远的军事计划。从 1935 年到 1939 年,面对国际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加拿

大的国际开支翻了一番,但所达到的仍是一个不足 3500 万元的很不起眼的数

字。(2)海军与空军的扩充计划还在胚胎之中,而常备部队只有 4000 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博登政府有所不同的是,金政府把战争努力主要

放在为其盟国生产战争物资上。1940 年 4 月 9 日,联邦政府成立了以克拉伦斯·D·豪为首的军需品与供应部。在豪的指导下,加拿大工厂的产量迅速提高,豪也因此而声望大增。武装力量方面的援助仍以为英联邦训练技术人员、输送海军与空军人员和修造战舰为主。经过一番争执以后,加拿大接受了为英联邦培训空军的计划。12 月 17 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了《英联邦空军训练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用 3 年的时间在加拿大建立

了 64 所训练学校,实现每年培训 2 万名飞行员的目标。加拿大为之提供四分之三的学员和承担一半以上的经费开支。

开始,加拿大政府试图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参加战争,即只为盟国提供必要的战略物资,避免加拿大战斗部队的卷入。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以此为满足。在国内外舆论的推动下,缺乏足够训练的加拿大第一师于 1939 年 12 月抵达英国,随后又宣布第二师也将开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