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争取国家地位的努力
如果说加拿大虽置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却未卷入欧洲国家之间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斗的话,那么博登政府在卷入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有一个始终不渝的目标,那就是为加拿大争取更多的自主权。
争取国家自主权的第一步是调整帝国内部大不列颠与各自治领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变动早在洛里埃时代就开始了。加拿大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突出表现和加拿大作为英帝国成员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促成了帝国内部关系的根本转化。首先,它坚定了加拿大对于自身享有独立团体地位的信心,提高了消除政治屈从痕迹的勇气;其次,它在帝国内部改变了英政府对加拿大自治领的态度,即大不列颠再不能包揽一切,将加拿大作为一件附属品随意驱使;再次,它提高了加拿大在世界上的声望,人们开始对这块昔日默默无闻的自治领刮目相看,这为帝国内部关系的变化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总而言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关系中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东西现在变得明朗具体了。在战争结束时,加拿大发现它已自立于自由与自治的国家之林。当然,为完成这一转变,无论是博登政府,还是加拿大人民都作出了巨大努力。
当加拿大首批部队被派往欧洲战场时,博登就坚持要求加拿大军队实行特别建制。英国当局最初曾试图将加拿大军队分别编入英国军队作为替补力量,遭到加方坚决而成功的抵制,结果则是加拿大军团的建立。当 1917 年柯里取代宾担任军团司令后,这支队伍成为真正的加拿大军队。
尽管加拿大军团在建制和构成上都代表着加拿大独立的武装力量,但其指挥调动权却掌握在英国最高军事当局手中。博登发现他既不能参与总的军事布署,也不能决定甚至无从得知加拿大军队将被派往何处。他为此抱怨道: “难以料想,我们将 40 万或 50 万人投入战场,却情愿接受既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又没得到更大重视的地位,就象玩具的自动开关。”(16)
1916 年底,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后开始以新的姿态协调英国当局与各自治领政府之间的关系,使帝国局面为之焕然。除了个人因素外,协约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有利于博登目标的实现。德国潜艇的有效封锁使英、法本士的战略物资濒于枯竭,而美国当时仍守中立。这样,新的物资供应只能向英国的各个自治领谋求。加拿大等自治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调整帝国内部关系势在必行。
帝国战时内阁的成立是这一转变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帝国战时内阁中, 自治领总理或其代表获权同英国战时内阁坐在一起讨论重大军事决策。尽管其重心仍然是后者,并且只对英国议会负责,但自治领代表毕竟进入了领导核心,并且可以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当开始酝酿和平方案时,帝国战时内阁对各自治领的重要性更突出地表现出来。1918 年博登赴伦敦,很快发现英国正在与法国、意大利举行预备性磋商,在唯一的英国代表团中,仅由他一人充当英国所有自治领的代表。这意味着加拿大不能作为独立一方参与和平条约的制订。博登为此提出抗议, 他坚持认为,加拿大人民,凭借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努力,有充分的理由来享有缔造和平的权利。当一些欧洲小国提出了类似抗议时,博登的要求更增加了份量:如果象比利时这样的小国能够被列入的话,那么为取得战争胜利作出突出贡献的加拿大就更应该获得一席之地。最终,加拿大同其他自治领
均获得单独在和约上签字的权利。这就是说,只有经由各自治领同意,英帝国才能批准和约。博登此举对帝国内部关系的重新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在巴黎和会期间,加拿大代表对与自身并无多大关系的细节问题很少关心,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条款上。他们反对将种族平等的条款列入劳工宪章和联盟条约,因为这将削弱加拿大限制东方移民的权利。当然,加拿大代表最为关注的还是即将产生的新的国际组织——国联和国际劳工组织。
在讨论国联盟约时,加拿大代表对第五章中反对侵略的普遍保证感到不安。对加拿大代表来说,这一许诺意味着自治领将会难以自拔地卷入那些与己无关的欧洲纷争之中,为维护那些既不明智也不公平的边界提供军事援助。因此,博登要求此条即使不能删除,也应作出修改。尽管有许多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与加拿大人持相同立场,但伍德罗·威尔逊却认为第五章是盟约的核心,为此他不顾与会助手们和国内反对派的异议,坚决反对删除或修改此章。
事实上,加拿大代表之所以提出反对意见,与其说是在为加拿大不必要的卷入担忧,不如说是借以表明加拿大对国际事务拥有发言权。因为联盟条约本身就是一纸含糊不清没有约束力的空文,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为其名义上承担的义务而惴惴不安。博登的主要目标还是加拿大在国联中的完全的成员国资格,通过这次国际会议使加拿大取得独立国家地位才是他的初衷。他所期望的不仅是加拿大被接受为国联成员,而且要争取到同其他小国同等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令博登感到棘手的是对加拿大的阻力不是来自英国,而是来自美国。对于这个强大的邻邦,博登一直怀着友好甚至讨好的感情。当他在和会前夕发现英国领导人出于势力平衡的考虑要抑制美国的战后影响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美国的友好关系,是他准备从和会带回加拿大的最好财富。他曾公开声明:“如果英帝国的未来政策意味着同欧洲诸国合作来反对美国的话, 那种政策将难以指望加拿大的苟同与支持。”(17)然而,加拿大的亲美立场换来的却是美国的以怨报德。和会期间,包括爱德华·豪斯上校在内的美国代表团成员,都反对加拿大享有代表权。他们认为无法说服美国公众将自治领与英国区分开来。美国代表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美国国会后来拒绝加入国联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容忍英国自治领的成员国资格,因为那将意味着英帝国在国联中占居 6 个席位。同时,美国也不愿与一个享有主权的加拿大打交道。美国人不能接受北美大陆上两雄并存的局面。
博登为本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痛心疾首,他抱怨道:“在战场上她(加拿大,引者注)居于第一线,但在理事会上却连末席都坐不上。”(18)他直接了当地告诉劳合·乔治,加拿大人民决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即作为世界工业大国的加拿大,在国际劳工组织中的地位却不如利比利亚、古巴、巴拿马和海地等小国。在博登的据理力争下,操纵会议的各大国代表终于作出让步, 加拿大总算如愿以偿地获得国联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资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促进了英帝国内部团结,另一方面开阔了加拿大的民族主义视野。要使二者取得协调,就需重新规定帝国内部关系。战后阶段加拿大同英国的关系正是循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即由依赖转为参与,将帝国变为联邦。加拿大自身也由一个殖民地性质的自治领逐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