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特征有: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物资资源投资水平及社会消费特征,经济的类型(如计划或市场体制)与经济政策等。

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特别是技术进步的关联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关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刻了。在现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古代和近代,科学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影响。经济对科学的影响一般而言往往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体系,即以物质性资源为主形成科学的物质基础和以提供资金方式为科学输入必要的发展能量;二是以社会需求的形式给科学或向科学提出种种“需求性”课题(当然,这种课题一方面依赖于资助政策的导向,另一方面依赖于科学家在何种程度上受这种需求的吸引,并以此为自己或科学家共同体的研究对象,在现代它往往通过国家的资金资助及其导向来引导科学家及其组织)以造成科学的外源(相对科学内部产生的各种内源信息)信息输入。

事实上,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类型也对科学发展及其形式有着深刻的

影响。在集中计划型的经济结构中,科学往往被社会牢牢控制着,受到计划的集中控制和制约,科学必须服从社会总计划和为这一总目标服务。在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类型中,计划实际上就是科学运行的外部控制参量。如果计划调控得当——这需要计划管理部门或中央控制部门是全能的“神”,科学可以被管理得很好,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型的项目,在计划体制下,往往得到较快的进展。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基本是对科学的“他组织”管理,即科学只能被组织地发展或演化, 科学在这种体制中,比较缺乏活力,因为它首先缺少了独立性。社会通过科学政策等控制参量规范科学的活动,科学将完全按照社会的意愿“活着”,这正如封建社会中皇室所控制的天文学一样(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天象“预测”、推算和卜篮社会政治权力等现象),那时科学还能存有自己的独立性吗?!被组织的科学其运行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外部控制参量的好坏。它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人为过程,而最终地看,这种过程不能持久,也不能始终对科学产生有利的推动。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在改革之前,我国科技体制基本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国家管得太多,统得过死,虽然显示过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的优势,但绝大多数科研机构依靠国家计划和任务而生存,没有或很少有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其科技活动缺乏活力,科研机构没有自主权,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实际上,在计划体制下,具体的科研机构也不需要这种自主性。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克服上述弊病,使科研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国家不再包干其任务和经费,而是通过基金和项目申请与竞争的形式对科研部门的课题根据其能力、条件等方面进行选优性资助。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变科学活动和发展的“他组织”(或“被组织”)为“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