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和掌握高中

地理的基础。在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都是由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人口、民族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的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区域地理各要素的组合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特点的区域。区域地理教学应从区域的整体出发,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找出与其它区域的差异,认识形成这些特征和差异的主要条件和内在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了解世界各个区域和中国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这些区域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分析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要完成《大纲》中要求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认真进行教材分析,把握教材特点,使用好教材

目前初中地理教材是一纲多本,北京版、沿海版、人教版等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方式、内容组成和主导思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应该认真地对所用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把握住教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教材的功能,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北京版教材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图文合一。将地图册与课本合两为一,使地图册成为课本的一部分,并且地图、图表与课本文字表述相匹配,图文协调统一。二是专设了“地理图像知识”栏目。讲述了教学中常用地图、图表的功能和阅读方法,使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教学要求规范化、系统化。从北京版教材的这两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使用时, 必须重视地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采用“以图导文”“图文并重”的教学思路。

例:第十一章北方地区的第一节东北地区中关于“森林资源和林业”这一区域特点的教学。课本使用了《隆冬林区》、《木材外运》、《长白山区景观垂直变化》和《林中珍贵的动物、药材》四幅景观图,目的是要求教师在讲述特点之前,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直观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归纳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落实到课本的文字中。

另外,北京版的教材中,区域地理的编写体例打破了以往教材按各要素、各部门一一分条描述的方法,而是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各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重点介绍。并不求全,也没有一定的系统。也就是说,使用北京版的教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分析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 运用地图,确定本区域的范围和位置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区域地理教学首先就要确定所学地域的空间位置。任何一个地域环境在地球表面都要占据一个特定的空间, 并且都有一定的界线和范围,具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 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所以, “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 (摘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可见,确定所学地区的范围和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地理教学大纲》中,对位置的要求一般是“知道”这个层

次,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并确认这个地区的位置。所以,范围和位置的教学必须运用地图。

例如京版教材第二册华北地区的教学。

在课本的开始,教材首先出现的是《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华北地区图》,并且附有读图要求。然后配了关于华北位置的正文。

从教材的这种安排看,区域的位置、范围是要通过读图确定的,尔后还要落实到图上。

教学过程:

  1. 读《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什么地方。(不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位置)

  2. 读《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按读图 11—9 的要求依次读图。①找出华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直辖市和所临的海。确认华北的范围。

  3. 读《华北地区图》,②找出秦岭、太行山、长城、黄河、淮河和海河。利用秦岭、淮河、太行山确定华北地区的界线,利用黄河、太行山、海河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辅助学生认识华北的位置。

  4. 读《华北地区图》③确认华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只要学生说明全区绝大部分位于什么纬度至什么纬度之间即可)

  5. 归纳确定(板书)华北地区的位置——课本正文。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位置教学时的思路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路,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1教学的思路为:

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2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3

老师:

学生:

解范围

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4

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5

国的位置

上的位置

  1. 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而一个地区

的区域地理特征是该地区自然各要素和人文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体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地方的自然特征和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摘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可见,区域地理更能深刻的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区域地理教学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地理特征为依据,综合地分析形成区域地理特征的主要条件及内在关系。

例如:北京版教材第十二章南方地区的第一节华中——西南地区“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这一特征的教学:

教学的基本线索为:

综合分析

优越的自然条件

客观发展条件

教学过程:

提问:“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指的是我国的哪两个地区?含义是什么?(小学已接触过这两个概念)

提问引导: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鱼米之乡”?

学生联想、回忆已有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气候等知识,整理归纳出“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的结论。

教师提示学生:读《华中——西南普通综合地图》、书前附页的《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等图,引导思维活动。

四川盆地的教学过程同上

设问引导: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没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去利用它、改造它,这也不会成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读《油菜》《都江堰》《棉田》景观图,引导学生认识这里人口众多, 农耕历史早,生产技术水平高,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主要农作物分布图》,找出“鱼米之乡” 和“天府之国”各自的主要作物。

再如:“江南丘陵和红壤改良”特征教学。教学的基本线索为:

怎样进行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 - 图6反馈

通过以上两则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鱼米之乡”还是“红壤改良”特征的出现,都是在地形、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参与作用下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又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使学生深刻认识区域

地理特征,记住区域地理特征。

  1. 运用比较法,了解与它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地理差异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方式也不同,表现的区域地理特征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当学过几个区域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者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它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

例如: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以北京版为例)

东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一个最北,一个最南,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异很大, 致使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温带森林,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地,而华南地区则呈现一片热带景观,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又如:讲华北地区的“京津唐工业区”时,就可以与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工业区”形成条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工业基地的形成。一般都需具备①丰富的资源,②便利的交通,③雄厚的技术力量,这三个共同的条件。但由于区内资源配置的不同,工业区的性质和部门会有差异。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资源与工业部门的关系,为学习华中——西南地区的“长江沿岸地带”打下基础。

以上两例,可以说明,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人类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自己。同时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记住)各区域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