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地理图表技能的训练

地理图表以简明的图像和符号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演变过程, 使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得以直接展现出来。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 不仅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功。地理图表包括的种类很多,这里仅对地理联点图和地理统计图的使用作一介绍。

  1. 地理联点图的使用

地理联点图是一种展示地理知识结构的图示。这种图示通过揭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把局部、分散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把语言信息转化成图像信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保证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这种揭示知识联系产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整体结构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系统功能的发挥;(2)以图示展示知识体系,直观性强,便于理解和记忆;(3)揭示知识的整体联系,有利于知识迁移。

地理联点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既能表现知识结构,又能反映各部知识的逻辑关系,还能表达解决地理问题的途径,请看实例:

  1. 展示知识结构:《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一章的知识结构:

  2. 展示地理事物的逻辑联系:《绿色植物对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

CO2

水分和N.P.D

素进入生物

生物残体

  1. 展示解决问题途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

国 情

此外,还可以利用联系图设计各种练习。

设计地理联系图一般有以下步骤:(1)分析教材,发现其内在联系;(2) 揭示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将其排列成序;(3)设计图解网络,绘制成图。

使用联系图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使用关键在于抓住逻辑线索,设置一系列问题,随着问题的展开,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步步展示知识全貌。

  1. 地理统计图表的使用

地理统计图表是在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基础上绘制出的图像与表格。根据它们表述形式的不同,分为统计图和统计表。运用统计图、表描述地理事物,具有直观、简明、有序而又知其数量的特点。在教学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柱状(或带状)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或方形)图、象形示意图、统计地图等五种;常用的统计表有比较表和一览表。运用统计图表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数据、地图、课文相结合统计图表是地理事物属性的数据表达方式, 数据本身不具形象性,认识图表使用规则及其地理内涵、进行数据处理都属抽象思维。要充分发挥思维效益,就要给数据找到形象依托,并揭示其地理内涵。因此,数据与地图和课文的结合使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下面“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的教学设计,即反映了数、图、文结合的特点:

①日本的自然条件特点:

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岛国、海岸曲折。 发展经济的限制条件:国内工矿资源贫乏。

②工业原料来向(如图 67)③进口原料占原料消费比重:

这样,把日本对国外原料的依赖性与其资源国情及原料来向有机地组织起来,有利于动员抽象、形象两种思维,从而保证了统计图的教学效益的发挥。

  1. 引导发现,讲求变换运用图表做为一种研究问题的策略,其用意在于操纵、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去探究其他变量。请看下例: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的教学。

在课堂上,逐次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①阅读欧洲西部地图,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华沙各在 什么纬度? 距大西洋远近如何?

②指导学生阅读四地气温、降水图(图 68),求四地的年较差,比较困地年降水量的大小。(这一步骤是控制横轴上的时间变化和纵轴上的气候要素变化,使二者建立联系,计算年较差,比较年降水量)

→与大西洋距离加大方向

→年较差增大方向

→年降水量减小方向图 68

③用横箭头标明四地与大西洋的距离、年较差与年降水量变化的趋势(使海陆位置与气候要素建立联系),得出欧洲西部气候海洋性明显的结论。

④引导学生探讨:能否用数学课上学得的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 表示从瓦伦西亚到华沙,气候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出多种表述方案,其中最具特色的如图 69: 由此看来,运用图表描述地理事物,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定性——定

量——定性。若以上述为例,前面的“定性”,在于通过年较差、年降水量与海陆位置的关系,确定欧洲气候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为解决问题“定向”;所谓定量,即在前面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幅统计图的数量分析,确定海陆位置、年较差、年降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后面的结论(定性)则是在数量基础上做出的高层“定性”。

如果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统计图表“引导发现,讲求变换”的关键在哪里?其关键在于弄清图表上哪些是操纵、控制变量,哪些是发现、变换变量。弄清这一点做出精巧设计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