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地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周围地理事物及其载体的观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供观察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挂图和地图册的观察,课本插图及文字的阅读,板图板画的展现,教学模型仪器的演示, 各种电教手段的应用,以及简单实验的观察等。课外的观察内容更为丰富, 自然环境中的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及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月相的变化等;野外观察如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环境中如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商业贸易、工业部门及产品、农业部门、耕地类型及作物、资源开发、人口素质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与增长,民居民俗,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等。

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伴随注意力的要求,因为观察是有目的有准备的注视,无论描述性观察或分析性观察,都需要全神贯注。培养观察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讲清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

无论是课上观察,或是课下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观察,都应讲清观察对象及观察目的,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观察秋分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在室外立下一根固定长度的竹竿,让学生去量一下正午时的日影,然后让学生思考竿影长度在不同时节长短不同的原因。有的学生甚至会连续观察并作出测定记录。又如对月相的观察,要讲清观察时间、注意月相圆缺形状、升起方向等。学生知道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就会因目的明确而发挥生动性, 不致无所事事或观察后不知所云。

  1. 说明观察方法,介绍观察顺序

课上观察地图、图片、教具演示,课下有组织地进行野外观察,都必须向学生说明观察方法,讲清要领及观察顺序。如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先要看图例高度表,分清不同颜色代表的高度,然后再看颜色变化,说明起伏程度。观察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图,要看数值间隔、疏密程度及延伸方向。看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要看一年中最高最低气温月及其月平均温,变化帕度,雨季长短及月降水量,以及气温与降水的配合情况(如雨热同季,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夏干冬雨等)。观察图片要注意先总体后局部,按图片所显示的景观特征、示意图原理、统计图或框图结构及联系等不同内容,提示要点及观察步骤。如观察有关热带草原景观图片,要注意干、湿季植被变化及稀树草原中的树木特点;观察现代化港口码头图片可提示图片中的集装箱、仓库、运输铁路、停泊的轮船等。观察示意图、统计图、框图等也都要由教师先对图片进行分析,设计出观察顺序,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1. 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品质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提示他们进行对比观察。如观察地球仪演示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时,先设想太阳的位置和公转轨道,让学生便于空间想象和思维,然后转动地球仪,在不同位置上让学生思考“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什么位置?”(赤道上、赤道以北 23.5°、赤道上,赤道以南 23.5°),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赤道与南、北纬 23.5°纬线,并注的直射在这几条线上的时间,从动态到静态,从空间到时间,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了思考。又如在组织学生观察幻灯片、录像等也要先提出问题,或提示应注意观察什么,使观察不仅仅是描述性,而且也具有思考性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使他们

能更细致、深入、全面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思维发展、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1. 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

学生对观察产生了兴趣,才能转化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教学中,要坚持长期观察,养成习惯,随着观察自觉性和持久性的增强,学生就能主动地选择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把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或平时布置的观察任务(如天象、气象的观察)变成积极的行动,这又有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使观察真正成为智力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窗口。

  1. 注意全面观察,善于对比观察

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概念,要引导学生依次观察,也可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如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可提出: 哪些自然带分布呈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苦原带为什么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热带荒漠为什么分布在大陆内部和西岸?南半球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分布?观察中还要注意抓住特征,善于

对比,可使概念加强理解和运用,如对五种地形的理解,就应该包括对景观图、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的对比观察,才能加深印象。又如观察图形轮廓特征、地貌景观类型的判断、植物或岩石矿物标本的识别,也须抓住特征,这样才能观察得更细,理解得更深,学得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