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理课的结尾

地理课的结尾,可以是全课的归纳总结,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提炼、升华,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成为知识网络中的牢固联结点。可以是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或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或形成体系,明确结构;或相互

讨论,排疑解难⋯⋯。好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不是画蛇添足;好的结尾要言不繁,不拖泥带水;好的结尾是承前启后,不前后割裂;好的结尾不是单向输灌,而是双向交流,及时反馈,适时调控;好的结尾往往形成新的高潮, 使学生“欲知后事”,期待“下回分解”。

嘉兴一中沈进初、江晔老师,在讲授“按经纬网定方向”⑥后,设计了两道课堂讨论题,作为课的结尾。

  1. 如果沿某条纬线有 A 和 B 两个地点,我们从 A 地出发,可以向东到达B 地,也可以向西到达 B 地,那么 B 地到底在 A 地的东边还是西边呢?(教师在地球仪上演示,让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习惯用“就近舍远”的原则,请同学们判断一下美国的洛杉矶在我国上海的东边还是西边呢?(学生演算,教师总结)

  1. 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这个结尾,不是简单地重复“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而是提出两个与经纬线特点相联系而又有深化的实际问题。涉及到在地球球面上如何定方向的问题。联系每条纬线单独组成一个纬线圈的已有知识,进而领悟东、西方向的相对性、无限性。在学生疑难之间,教师交代了“就近舍远”的惯例。又联系所有经线在南、北两极汇合,领会南、北方向的绝对性、有限性,因而到了北极再往前便是南。这是加深型、拓展型的结尾,让学生觉得有学头、有想头。这种提高型的结尾,一般适宜在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使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新天地,防止浅尝即止。

有位老师,在教学“日本”⑦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

日本,是我们学习世界地理的第一个国家,以后还要了解许多国家。学习国家地理要抓住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 特点,并抓住日本的海洋条件来串连这些内容。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这是结构型的结尾,方法型的结尾。教师不仅授之以“鱼”(内容),而且授之以“渔”(方法、结构)。将日本地理的特殊知识,概括成国家地理的一般结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模式,并注意各国地理的特殊性。在以后学习国家地理时,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细化、深化知识结构, 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为日后吸纳地理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和信息网络做准备。

有的教师对知识点众多的课题,编成歌谣、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按 31 个省级行政区的方位特点,编成歌谣作为课的结尾。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 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七省加上海,三江鲁皖闽台岛;(“三江”指江苏、浙江、江西) 中南五省和一区,两广两湖连两南;(“两南”指河南、海南)

西南三省又一区,云贵四川接西藏; 西北三省连二区,陕甘宁青和新疆。

如果配合投影片既分块显示省级行政区,又分段叠映歌诀,效果更好。对一些地理技能、地理分布,编成口诀,便于掌握要领。如将世界中低

纬度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时针)北逆(时针),东寒(流)西暖(流)。”用四句话作为课的结尾,易懂易记。

用框图、系统表、比较表等作为课的结尾,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或因

果关系,从属关系或并列关系,比较地理特点的异同等。

三、地理课的结尾 - 图1三、地理课的结尾 - 图2三、地理课的结尾 - 图3山东临沭一中赵成振老师,在教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⑨后,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概括为:

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三、地理课的结尾 - 图4三、地理课的结尾 - 图5地理课堂教学的结尾,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时可以幽默语言作为结尾,让学生留下余味;有时可用几则谜语作为结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散课;有时可以放一段录像,用形声并茂的电化教育媒体重现全课主要内容;有时可以展示一幅富有地理思想的漫画并贴在教室内,让学生去思索回味,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位博学多才,机智过人的地理教师,会创造出令人叫绝,发人深思,以至终身难忘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