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 “液体黄金”话石油

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与煤相比,具有开采方便、易于运输、发热量大、污染较轻等优点,因此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在工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通常占了第一位,有“液体黄金”之称。

天然石油也称原油,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可燃烧的液态物质,颜色从无色透明到淡黄、棕红乃至棕黑色和暗绿色。如果石油中所含的石蜡及其他杂质越多,那么颜色就越深,粘稠性也随之增加。

地球上 99.9%的石油都生成在沉积岩层中,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都是生物提供的。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许多湖泊、沼泽、浅海和海湾等水域中生活着大量动植物和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体死亡以后,它们的遗骸和着泥沙一起沉入湖底或海底堆积起来。随着地壳的下沉以及生物遗骸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生物遗体同外界空气隔绝,经过长时间细菌的厌氧分解,以及地层深部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逐渐转化为石油烃类,但是要形成现代的规模性开采,仍需要有一个富集成矿的过程。首先,要有储集石油及其附属物天然气的岩层,它们必须是孔隙较大的砂岩和石灰岩;其次,储油岩层的上部必须有质地致密的岩层加以覆盖,如页岩、泥岩和致密的石灰岩等,使油气不致向外逸散;第三,储油岩层的底部要有一定的底托力,这通常可以是致密的岩层,或是地下水和含地下水的饱和岩层;第四,要有一定的油气圈闭,使油气被阻隔封闭而不能再发生迁移。只有这样的工业油气藏方具有开采价值,这其中油气圈闭在寻找石油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常常是寻找石油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我国石油古代主要产自西北地区,像甘肃玉门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是我国石油的主要产地了。然而,我国石油的工业性开采却很晚,我国第一个油田——陕西延长油田直至 1907 年才建成投产,当时的年产量不足百吨,以后

逐年增加,到 1943 年曾达到 31.7 万吨。从延长油田的开发到 1949 年全国解

放的 43 年时间里,我国石油的总产量只有 278 万吨,总共钻出油井 168 口, 主要的油田为甘肃玉门老君庙、陕西延长和新疆独山子等,而当时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油”却在 200 万吨以上。

解放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迫切需要寻找和开发新的油气田。1959 年 9 月 26 日,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从东北松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探井喷油了,预示着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油田。为了纪念国庆,就将它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出油,也彻底打破了中国贫油论和陆相盆地无油理论的桎梏。

以后相继在华北平原发现了胜利、大港、任丘和中原油田,在苏北平原找到了苏北油田,在江汉平原诞生了江汉油田,从此我国的石油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1963 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 648 万吨,首次宣布自给自足;1978 年石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产量跃居世界第七位,正式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从 1973 年开始,我国还成为石油输出国之一。到 1984 年,我国在 15

个盆地中找到了 200 多个油气田,另有 50 个盆地发现了油气显示,其中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下面已经探明是又一个巨型油田,可谓是第二个沙特阿拉伯。目前,我国陆上的石油探明储量已居世界第 11 位。

我国东部海域是一个具有相当远景的石油蕴藏地区,据 1982 年地质矿产部发表的我国石油资源远景储量达 300~600 亿吨,而我国从历史上到 1983 年底为止,总共开采出的石油不过 12 亿吨左右。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开发远景非常乐观。

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已被广泛使用。1959 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首次超过煤炭,从此世界能源消费进入了“石油时代”。近年来, 石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的 2/3 以上,世界石油的产量也以年递增大约 1 亿吨的速度向前跃进,1979 年创造了 31.7 亿吨的历史最高纪录。石油产量在各种能源中首屈一指。

在 50 年代以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

和苏联等国,总储量仅 150 亿吨,到 1970 年探明的储量达 720 亿吨,至 1982

年达 939 亿吨。目前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约 1500 亿吨,其中仅阿拉

伯——波斯湾盆地即达 710 亿吨。波斯湾地区的巨大油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即开始陆续发现,50 年代起产量呈现连续的跳跃式增长,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由 1945 年的 7%迅速提高到 1973 年的 38%,1981 年因人为因素降至 28%。由于波斯湾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开发条件好,生产成本低,尤其是可采年限长,因此石油生产执世界牛耳的局面将长期保持下去。石油这种由千百万年前生物遗骸所形成,默默地流淌在地表下面的能源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波斯湾地区因此而成为国际政治的敏感地区,石油作为能源和原料能如此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