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

从大象的迁移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象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属哺乳动物象科,有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亚洲象现在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我国仅见于云南省和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地区,数量很少。

象在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都远比现在广泛。据研究,从中新世中期(距今约 2000 万年前)到更新世(距今 300 万年到 1 万年前),大象曾遍布除澳大利亚以外几乎所有的大陆,这一时期所发现的象化石种类达400 余种,而在我国也至少有 50 多种,分布凡乎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区。

随着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大象逐渐趋于消亡,原有的剑齿象、纳马象和猛犸象等相继消失了。在更新世以后,大象的种类从 400 余种减少到只剩非洲象和亚洲象两种。我国在中更新世以后出土的象化石都属亚洲象, 当时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仍然很广,即使在历史时期也远比今天为广。但以后随着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增加,亚洲象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退缩南方,分布范围大大缩小。

地质考古发现,夏末商初时亚洲象在古代黄河下游(当时黄河由今天津入海)的分布是十分普遍的。河南安阳殷墟中也曾发现有象的遗骨。在商代, 商民族与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不仅有象氏族,还驯养野象,有时打仗更出动象军。

由于当时野象在黄河下游分布很多,因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也十分密切,象不仅是家畜之一,同时以象牙为原料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在乐器中有象管,在舞蹈中有象舞等。象的分布还反映在地名上,河南省的简称“豫” 字的来历就说明了当时的河南是产野象的。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 古代黄河下游的野象的栖息北界也在不断南退之中。大约在夏末商初,野象尚达河北阳原一带,到了商代主要活动于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至商末周初则主要见于山东南部,春秋后期野象已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因此,在战国时代,黄河下游的野象已是非常罕见了。

从公元前 500 年到公元 1050 年这一时期,大象生活于秦岭与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公元 1050 年以后,长江流域的野象也渐趋消失,野象退缩于岭南地区,

该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且开发也较晚,因此野象一直生活到 19 世纪 30

年代。岭南地区东部的野象在 12 世纪后便逐步消失,而西部地区野象栖息的

时间较长,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广西灵山县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才最

后灭绝,从此野象退缩于云南一隅。到本世纪 70 年代,野象已退至边境地区。野象从中原地区退至今天的西南边境一带,除气候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对野生动物生活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亚洲象外,犀牛和长臂猿在我国的分布变迁也类似于野象,只不过犀牛如今在我国已彻底灭绝了,而华中地区的长臂猿只能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获得些许认识。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中的有机部分,是历经千百万年的生命演化所赋予地球的自然历史遗产的一部分,一旦灭绝,将再也不会出现。让我们好好地保护野

生动物,为它们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