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之路

美国人自 1803 年购入路易斯安那后,就越过了密西西比河,不断增加定

居点。到 1840 年,最西的定居点已到达密苏里河畔的独立城,在这片树木稀少的地方,人们可以眺望河西岸更广阔的平原,但只知道在从独立城到太平洋沿岸的威利麦特和萨克拉门托河谷的广大地区内,生活着波尼族、苏族、肖肖尼族和班诺克族等印第安人,远西部似乎并无引入之处。

然而当时的边疆生活十分艰苦,密西西比河两岸是一片沼泽,仅有的道路也十分泥泞,难以通行。恶劣的环境使疟疾盛行,而高税收又令人不堪重负。特别是当地的人口激增,至 1840 年时,已有近 40 万的定居者聚居在密苏里河东岸。10 年内人口翻了 3 倍,新来者几乎已不可能得到好的耕地,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自由生活的空间。

对于摩门教徒来说,他们也需要新的空间。自 1830 年成立以来,摩门教的集体生活制度和日趋繁荣的发展引起了左邻右舍的忌妒和猜疑,而实行的

一夫多妻制则更使人将猜疑变为厌恶,他们被从俄亥俄赶到密苏里,从伊利诺斯赶到衣阿华,但在新的地方仍不受欢迎,唯一的办法便是越过密苏里河, 去寻找自由的土地。1847 年在布里格姆·杨的率领下,摩门教徒开始西迁。先遣部队从奥马哈出发,越过密苏里河,然后沿普拉特河北岸西行,穿过大平原,爬过落基山,于 7 月 24 日到达犹他地区的大盐湖畔,杨就在这片不毛

之地建起了宗教政权。在 3 年之内,约有 5000 多名摩门教徒沿着这条被称为摩门小道的迁移路线来到大盐湖畔,建起了盐湖城,他们是落基山脉最早的定居者。

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全长 3200 公里的俄勒冈小道成为美国历史上向西北地区大移民的主要路线,大篷车队从密苏里河东岸出发,在越过该河后便沿着小道东部的陆地走廊——普拉特河谷南岸西进,穿越大平原,然后经甜水到达南隘口。越过落基山脉后,摩门教徒避开南部格林河地区的高原荒漠,折向西南,到达大盐湖畔。而大多数去俄勒冈的人和淘金者则向西北, 进入爱达荷南部的斯内克河谷继续西进。淘金者们在霍尔堡离开了俄勒冈小道,折向西南,沿洪堡德河,翻过内华达山脉,到达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淘金者走的这条小道以后被称为加利福尼亚小道。去俄勒冈的人向西北越过蓝山后,就到达了哥伦比亚河谷。移民们乘坐木筏或独木舟漂流在两岸陡壁矗立、河水急湍的哥伦比亚河上,最后到达目的地——威利麦特河谷, 此时,先前落基山以东干燥少雨的气候已被当地纷纷细雨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