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消瘦的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函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时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气象万千,何其壮观!至宋朝,洞庭湖仍“横亘八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衔远山,吞长江,起着重要的蓄洪作用,灌溉着万顷良田。

“洞庭美,美就美在洞庭水。”可是,近 100 多年来,湖的面目在改变。

据史料记载:1825 年洞庭湖面积为 6270 平方公里,到 1977 年,水域面积只

有 2470 平方公里了(平均每年失去水面 22.7 平方公里)。80 年代初期,每

年更是以 55 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其消亡之快比太湖高 3.9 倍,比鄱阳湖高

2.5 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倘若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不要 100 年, “八百里洞庭”,将会在地球上消失。湘北气候也将变得十分恶劣,旱涝频繁;楚天风光也会因湖泊消逝而黯然失色。洞庭湖在消瘦,泥沙淤积是致命伤。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大,每年落淤量高达 1.28 亿吨,湖床淤高约 3.5 厘米,自然增加泥洲 6 万多亩。盲目围垦更加剧了洞庭湖的消亡。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 20 多年间,先后围湖造田 235.7 万多亩,缩减湖面 34.5%,这意味着少蓄 40 亿立方米水。其结果既妨碍了泄洪,又加速了泥沙沉积。君不见,昔日“白

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如今已成半岛,枯水季节,我们竟可以乘车去那里发思古之幽情了。

洞庭湖旧病未除,新症又来。近 10 年来,沿湖近千家大小工厂又向湖里倾注大量的污水废渣,使水质受到污染。过去丰富的水产资源遭到破坏。30 年代鲜鱼曾达 4500 万公斤,50 年代即降为 2400 万公斤。1985 年笔者沿湖调查,早不见鲥鱼、鳗鲡等名贵鱼类的踪影,那里还“泽国隐鱼龙”呢?

眼望洞庭,抚今思昔,不禁要大声疾呼:洞庭湖呵,你不能再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