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愈来愈密切,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深刻。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然而,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些为人类所需要的天然物质财富,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这只是

问题的一个方面。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由开始处于被动状态到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这才是人作用于自然的最伟大的方面。在人和自然作斗争中,人类毕竟处于主导地位。

水旱灾害自古以来,不论中外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在和水旱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经验。远在数千年前劳动人民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 至今仍在为我们服务。公元前 250 年左右,我国就出现了具有综合利用性质的水利枢纽工程,这就是秦代建成的四川都江堰分洪灌溉工程,这项工程的建立,不但大大减少了岷江两岸洪水灾害,并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数百万亩肥田沃地,基本保证连年丰收,人们称之为“天府之国”。像这样的水利工程,就是用现代经济技术来衡量,也还是比较完美的。我国北方海河流域, 解放前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威胁着北京、天津的安全。解放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千百万劳动人民奋起与水旱灾害作斗争,在上游修建了官厅、密云等许多水库,又新开了独流减河等入海水道,至 70 年代初,

先后挖成了 19 条大型人工河道,修建了总长达 1400 公里的堤防,使海河下

游的排洪能力达到每秒 13300 立方米,配合上游山区兴建的大、中、小型水库,曾经凶猛一时的“苍龙”被治服了。海河平原的自然面貌大为改观。

山东省禹城县某地区原有盐碱低产田 11 万多亩,由于采取了井灌沟排, 控制水位;深翻整平,抑制返盐;种植绿肥,培肥地力;植树造林,生物改碱等一整套旱、涝、碱综合治理措施,改变了过去那种“春天一片白茫茫, 夏秋一片水汪汪”的面貌。现在,盐碱地面积已减少到 3.5 万亩左右,盐碱

程度大大减轻,重盐碱地已由 3.2 万亩减少到 5000 亩。粮食产量从 1975~

1977 年,平均每年递增 17%, 1978 年比 1977 年增产 20%多;社员平均每人可占有的粮食达 425 公斤;过去每年要吃国家统销粮 150~200 万公斤,现在每年向国家交售约 170 万公斤。多种经营也迅速发展,红麻、苜蓿、油菜

等经济作物达 1.5 万多亩,果园 4000 多亩,总收入 1977 年为 80 多万元,1978

年即达到 100 多万元。

河南省国营民权农场,为了防止风沙危害,减少农田水分蒸发,改善地方气候,通过营造防护林以改变自然环境。观测资料表明,受林带保护的农田比没有保护的农田,风速降低 30~50%,空气相对湿度增加 10%,土壤水分提高 1 倍左右,小麦平均增产 70%以上,棉花增产 160%。

曾经是“漫天风沙压农田,十家九户断炊烟”的陕北榆林沙区,自 1958

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奋战,造起了三条总长 500 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

固定了流沙 300 万亩,保护农田和恢复牧场各 100 万亩,从流沙中夺回农田

40 万亩,使全地区粮食总产量比 1949 年增长了 2.6 倍。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变着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特别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超过了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那么自然界也必定会给人类以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曾经警告过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现代,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远比恩格斯在世时的情况更为严重。

1954~1963 年,前苏联在中央亚细亚草原地区毁掉天然草原进行开垦, 种植粮食作物,其结果正如恩格斯曾经警告过的一样,第一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收到不少粮食,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无情的大自然给予了应有的报复。苏联中亚原是草原,表土在草原保护下,尽管春季多大风,并不产生土壤侵蚀(风蚀)现象。但是,原来的草原一经毁掉,土壤便直接暴露于地面,由于表土失去草原保护,当春季大风袭击时,风吹土起, 从而形成巨大的“黑风暴”,袭击村庄,毁灭田地,1960 年受灾耕地达 6000 万亩以上;1963 年,更大的“黑风暴”席卷哈萨克斯坦,受灾耕地面积竟达3 亿亩;1969 年 1 月,仅仅几天之内,在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等地区又

有 1230 万亩冬小麦毁于“黑风暴”。据统计,中亚遭受风蚀的耕地面积将近

7 亿亩,这比苏联欧洲部分全部耕地面积还大。

南美洲靠近大西洋的巴西内哈河以北地区,原是热带雨林环境,一片苍翠肥沃的土地,森林、草本茂密,水源丰富,河流一度可以通行 5000 吨船只。如今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砾石淤塞,河道只能勉强通过小独木舟;森林、草本消失;地方气候变干,地面被骄阳烘焙成干硬的粘土;动物基本绝迹, 连鸟类也远走高飞;90%的居民经检查患有皮肤癌或者是癌症前期的皮肤病。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导致这种生态上灾害的祸首,不是别的,正是人类本身。原来,德国移民来到巴西山区耕作已达百年之久,他们的后代,大约在 30 年前,迁移到大西洋热带林区定居。这些居民便砍烧了当地的森林,然

后进行耕种。加之以后对森林的不合理利用,使这片热带林区在不长的 20 年之间,逐步变为荒芜之境。这就是人类滥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自然力对人类的惩罚。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南方红壤区,原来是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茂密,水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森林遭到破坏,土壤失去保护,夏季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丘陵地上,连最能耐瘠薄土层的铁芒箕也不能生长。从而导致地方气候恶化,河川水源减少,河床抬高等一系列恶果。例如,浙江省的曹娥江,上游地区是低山丘陵为主的山地区域,解放前森林虽然已遭到破坏,但植被覆盖仍较好,水土流失轻微, 上游各支流径流也比较稳定。解放后,山地森林再次几度受到破坏,上游玄武岩台地分布较广,风化壳厚达数米,质地粘重。在森林破坏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据调查,表土层每年流失厚度在 1 厘米以上,最严重的可达 3 厘米,有的甚至基岩裸露,连马尾松也生长不好。加之在山坡滥垦乱种,加剧了土肥流失。尽管年降水量并没有减少,但是,曹娥江流域内的地下径流却显著减少,河川径流失去调节,地方气候变坏。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新建的水库也不能发挥效益,新昌某地水库 1958 年建成后,1968 年就淤满了, 给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在北方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解放前,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与河口的泥沙大约为 13.8 亿吨,如果用来筑一道高、宽各 1 米的堤坝,可绕

地球赤道 23 圈。由于黄河含沙量很高,河床逐年淤积抬高,造成了“黄河水天上来”的状态,水灾频繁,同时还引起沿河两岸土壤的盐碱化。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种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大工业发展和工业门类的纷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城市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达,等等,这一切都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

发生了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条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污染”。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不少地区的人类环境已经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据估计,现在大气中的一氧化碳 80%是由汽车排放的;每年至少有 6—7 亿吨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入大气;水质污染最为普遍,而且日趋严重。每年进入欧洲莱茵河的污染物质多达 1000 种以上,废液、废渣的大量倾入,吸热物质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到 1985 年,河水温度将上升到 35℃, 鱼类将难以生存。美国大约有 1/3 的水域含有汞(水银)。水质污染还扩大到海洋,1975 年日本东京每天有 26 万吨垃圾投弃于东京湾,日积月累,使本来清澈的东京湾海面废物到处漂浮,海域面积日渐缩小。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严重地影响到幼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值得重视,一些工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北京的大气污染物质——二氧化硫、烟尘等日趋增多;水质污染也很明显,水的硬度平均每年上升 0.5 至 1 度,硬度超过国家标准的

地下水源面积已达 200 平方公里。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例如,建设大型水库,可以取得发电、防洪和灌溉之利,但是如何具体实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有时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埃及阿斯旺高坝的建成,虽然取得了有利的一面,但大坝建成后却拦截了原来洪水期大量携带的肥沃土壤,使之不能到达下游,导致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壤贫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有所下降;大坝还成了鱼类回游的障碍,破坏了生物的回游规律,减少了鱼类所需要的养料,导致鱼类及其他生物产量减少。我国北方雨水偏少,建立水利灌溉系统后,引起地下水位的抬高,如果不注意排水系统的配套,又会导致土壤的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解放后,引黄济卫水利工程建成后,就曾出现过土壤盐碱化的问题。我们应当从这些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要充分考虑自然规律的影响和作用, 才能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