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必需品——食盐

食盐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成分,人需要它,其他生命也需要它。盐是人类最需要的生活物质之一,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

中位居第四。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盐,不仅会使饮食无味难受,同时也会影响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食盐除了供人们生活所需外,它在工业上的用途也十分广泛,有化学工业的基础之称,是制碱、制氯、造纸、化肥、农药、人造纤维、染料和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世界上如今每年生产的几千万吨盐,绝大部分都用于化学工业。

盐类矿产是指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硼酸盐等,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无机盐类。普通海水的平均盐度在 3%左右。近海地带的海湾和内陆湖泊,如果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而且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水中的盐度便开始增高,经过长期的蒸发浓缩以后,就形成了盐度很高的卤水。在极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含盐卤水还可进一步蒸发,其中的盐类矿物便会和其他泥沙沉积物一起有规律地沉积下来,形成了盐类矿床。由于盐类矿物的溶解度不同,蒸发浓缩时,总是溶解度小的先沉淀,溶解度大的后沉淀。通常的沉积顺序是: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等)→硫酸盐(石膏、芒硝等)→氯化纳(石盐)→钾、镁的硫酸盐和氯化物。

我国的盐矿资源非常丰富,光是石盐就有海盐、井盐、池盐(或湖盐) 和岩盐等好几种。海盐是由现代海水经自然蒸发而晒制出来的,平均每 1000

公斤的海水可生产 27 公斤的盐。我国的海岸线绵延曲折,尤其是在杭州湾以北,多为地势平坦的泥沙质海滩,风多雨少日照足,十分适合晒盐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全国原盐产量的 80%。

井盐,顾名思义就是盐从井中采挖出来的。这种井一般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可是井口只有饭碗那么大。从井里取出来的不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岩盐,而是一种又黑又浓的盐卤,把这种卤水放到大锅中去熬,待水分跑掉以后,就得到了白花花的盐。那么地下的盐卤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在 1 亿多年以前,现在的四川曾经是个很大的内陆湖泊,湖水里含有较多的盐分,随着湖水的蒸发,盐的浓度逐渐增加。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固体的岩盐,地壳便开始上升,许多盐水都散失掉了,只有靠近湖泊中心凹地的那一部分盐水,进入了石灰岩的缝隙和空洞,在地层里储藏起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盐水在石头缝中进一步浓缩,变成了黑黑的比海水还要咸的盐卤水,慢慢地在岩层裂缝和空洞最多的地方汇集,成为可以开采的盐卤矿藏,只要在这些地方打井,就可以把地下的卤水汲取出来。

井盐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的自贡、威远等地,估计石盐储量有 100 多亿吨。自贡自古以来便被称为“西南盐都”,开采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其产量曾占全国原盐产量的 10%。解放以后,自贡一直供应川、滇、黔、鄂和陕南、湘西人民对食盐的需要。

池盐是由于内陆的咸水湖或盐湖湖水蒸发而成,多产于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和山西等省和自治区。池盐产于地表,开采也较井盐为易。青海柴达木盆地中的盐湖面积广大,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分布有大小和成分不一的盐湖几十个。在这些盐湖中,仅石盐的储量就达 500 亿余吨,此外还有钾盐、硼酸盐、芒硝等矿物,平均每升湖水的含盐量也比普通海水高出许多倍,水中富含钾、镁、钠、硼、锂、溴、碘、铷、铯、铀和钍等多种元素,是发展我国无机盐化学工业的宝库。这些丰富的盐矿资源都是近 200 万年来,由于降水量稀少,湖水大量蒸发,盐分高度浓缩而成。当地的公路、铁路不少都建立在茫茫的盐滩上,更有著名的“万丈盐桥”景观,这里几乎是一个盐的世界。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是我国东半部

首要的池盐生产中心,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产品称为河东盐或潞盐,曾经驰名全国。

岩盐是盐的结晶体,产于地下岩层。现在我国在云南昆明、江西会昌和安徽定远等地,都先后找到了几十亿乃至上百亿吨以上的大盐矿。最近在江苏淮安地区发现的巨大岩盐矿床,储量达一千几百亿吨,为世上所罕见。

盐类矿产除了人类生活和工业用途外,往往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用途。在美国堪萨斯大草原下,有一个卡利盐矿,人们不仅从那儿开采出大量的盐, 而且还把它当做一个别致的“地下保险柜”,在里面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件、资料和电影胶片等。亿万年的岁月和沉重的压力,使这里的盐层变得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温度不高不低,十分宜人,因此这个地下盐矿被认为是储藏贵重物品的最理想的场所。

在西亚的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有举世闻名的死海,它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平均水面低于海平面 395 米,该地气候十分干燥,年降雨量仅 50 毫米, 可蒸发量却高达 140 毫米,海水的蒸发使盐份浓度不断增高,含盐量达 30%, 成为世界上最咸的海,水中除细菌外,没有其他的动植物,故被称为死海。由于含盐量高,湖水的比重大,海水的浮力也特别大,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致下沉,非常奇特,因此每年吸引着无数的观光者来此旅游,成为西亚著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