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生淮南还为桔,桔生淮北便成枳

植物的分布除了地质历史因素外,更多的受到现代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有一定的热量。而地球表面热量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里,相应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种类。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植物分布的差异了。在春秋时期,齐国

欲与楚国结盟,就派了能言善辩的晏子到楚国去游说。但楚国很瞧不起齐国, 楚王想借机羞辱晏子。晏子使楚时,当大家喝酒喝得正高兴,两个士兵押了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假惺惺地问:“此人是什么人?”士兵回答道:“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转头对着晏子就问:“齐国人是否很擅长偷盗啊?”聪明的晏子马上离席答道:“我曾听说桔生长在淮南为桔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尽管两者的叶子很相似,但果实滋味可大不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是水土不一样所造成的呀!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而到了楚国反而成为窃贼,这是否是楚国的水土令人善盗呢?!”楚王听了晏子的一席话后,羞愧地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啊!我因此反而自取其辱。”事后,大家都很佩服晏子的机智和反应敏捷。

其实,桔和枳虽然都是“一家人”,皆为芸香科植物,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地理分布也各有差异。桔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单生复叶,叶翼小。春末夏初开花,白色,单生或丛生。果熟期为 10 月下旬到 11

月。枳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上有粗刺。复叶、小叶 3 片,总叶柄具翅。春末开花,但果实小,肉少味酸,不堪食用。桔的分布是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而枳的分布要比桔广,从广东到山东的广大地区内都可见到它的踪迹。所以过了淮河,桔子没有了,只能见到枳。晏子就用了桔和枳的地理分布不同的例子。

在我国,秦岭——淮河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的北面是暖温带,南面则是亚热带。这条界线两侧的自然景观差异很大,植物的种类差别也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每种植物的需热量和能忍受极端温度的能力是不同的。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不同气候带内的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是不同的。热带作物可可、椰子和橡胶等,要求日均温度在 18℃以上才开始生长;亚热带果树如柑桔类,要在日均温度 15~16℃才开始生长;葡萄只能栽于生长期温度为 15℃以上的地方;而温带果树在日均温度为 10℃,甚至低于 10℃就开始发芽了。这种植物对生长期温度的要求就形成了许多植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和海拔高度的上限。

植物生长发育以后,就要开花结果,积累尽量多的养料在果实中。但是, 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减弱,而呼吸作用加强,植物的生长就有所下降,甚至还要消耗已积累的养料。植物的这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温度关系,就限制了许多植物纬度分布的南限(北半球)和海拔高度的分布下限。

在农业生产中,常常要进行作物的移植和栽培,这就需要了解植物的需热量。通常把植物生长期的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称做积温,用积温来表示植物的需热量,目前已被广泛采纳。但是,由于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通常都在零度以上,所以,又将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低于此值的即为无效温度,而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累加值,即为有效积温。由于大多数植物都在 10℃以上才开始生长,故有效积温常见的为≥10℃积温。不同植物的地理分布都是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的。当我们由北向南旅行时,沿途可以看到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长白山的红松,泰山的油松,黄山的黄山松,江南的香樟,福州的榕树,广州的木棉和海南岛的椰子等等能反映出各个气候带特色的种种植物。

然而,由于积温只是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只要达到某一限度(如>0

℃、>5℃或≥10℃等)的温度均可统计进去,而日平均值和累加值又都掩盖了气温高低变化的情况,如一些植物在花期需要较高的温度,以及植物对极端低温的不同忍受力,这些在积温中都得不到反应。例如,新疆吐鲁番和四川成都两地>0℃积温分别为 5694℃和 5697℃,≥10℃积温为 5366℃与 5135

℃,数值极为相似,但两地的最冷月气温为-9.8℃与 52℃,极端低温则相差更大,生态效应极为悬殊。低温,尤其是极端最低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的分布,所以,一些亚热带植物可以生长在成都,但却无法生长在吐鲁番。因而,要认识植物的地理分布,不仅要了解积温,还要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温度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