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故争时期的农业经济和政策

①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长期的战争使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其主要表现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牲畜及农具大量减少,耕地面积锐减, 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全俄粮食产量从战前5 年(1909—1913 年)平均的39.81 亿普特下降至 1920 年的 27.6 亿普特,即下降了 30.7%。其他农作物,如棉花、甜菜、烟草、亚麻和畜产品,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生产下降,导致了粮食危机。苏维埃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主要的有:利用物资及财政支持农户生产,制定合理使用土地政策,建立农机厂,生产与维修农具,供应农户种子、肥料和牲畜,组织农业技术员从事农业生产,派工人、红军、市民支援农业生产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②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在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府除了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外,还组织及帮助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建立国营农场、农业公社、劳动组合、共耕社等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组织。这些农业组织在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19 年有国营农场 2020 个,1920 年末发展为 3312 个。1919 年有集体农庄 6200 个,1920 年扩大至 10500 个。尽管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经济力量较薄弱,农业生产率较低,但它在保障城市、工业和军队的粮食供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实行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保证战争和居民粮食需要的重要措施。所谓余粮收集制,就是指苏维埃国家按固定价格,采用摊派方式,向农民征购全部余粮, 付给农民纸币的一种征粮制度。为了实行余粮收集制,1919 年 1 月 11 日, 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产粮州、县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收集的余粮,除了粮食外,还有种籽、饲料、肉类、油脂、马铃薯、麻、毛等农副产品。从 1919~1920 年,2700 多个征粮队共计收集余粮 2600 百万普特。实行余粮收集制,不仅使国家掌握了必要的粮食,而且保证了军队、工人和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