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经济

  1.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 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

从 1926 年到 1940 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大工业,苏联采取了下列方针政策:

①制定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方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苏联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斗争,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②体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燃料、金属、机器制造业,从而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苏联从重工业开始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方法有区别。在工业化时期,苏联重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 30%以上。

① [苏]B·T· 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57 页。

1926~1940 年,重工业增长了 18 倍,较轻工业增长速度快 2 倍多,比农业

快了 14 倍。

二是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和基础。而高速度则是工业化的灵魂。从 1926~1940 年,苏联工业增长了 10.7 倍,年均增长率为 18

%,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约 22%。

三是高积累、低消费筹集资金。为了解决工业化资金,苏联采取了下列办法:一方面是靠工业等部门的利润积累,积累率高达 30%。另一方面是靠农民的“纳贡”。主要靠农业的人、财、物的支持,靠减少农业投资,靠对农产品高征购,低价格的剪刀差取得工业化资金。它约占工业化资金来源总额的 30%。再一方面是靠增产节约、压缩个人消费基金比重来筹集工业化资金。此外,税收、公债、捐税、储蓄也是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苏联用了 12 年时间(从 1926—1938 年), 终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1937 年,工业总产值达 951 亿卢布,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 77%以上。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实现工业化的意义就是通过工业化使苏联建立了大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使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提高了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巩固了国防,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同时,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政策、途径等经验,对于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