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

  1.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已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世界上计有 70%的国家或地区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入总危机阶段后,帝国主义不仅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控制和剥削,使殖民地劳动者的生活日益恶化;而且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获得了一些发展,民族资本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出现了危机。

现代后期,各国垄断资本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其手段之一是通过资本输出加强控制其所属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和政治。1939 年,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的投资较 1913 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英国垄断资本通过经理行控制了印度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大量种植园,并通过在印度投资建立金融银行机构,操纵印度的财政金融、保险、外贸、运输等国民经济命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及垄断资本控制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附属国的绝大部分资源,而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则控制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矿藏和重要战略资源的 50—100%。

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垄断资本的支配及控制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业继续实行片面地发展一种或几种出口农作物,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经济的片面发展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各国都有明显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印度片面地发展棉花、黄麻、花生、茶叶等出口作物;埃及则片面地发展棉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片面发展可可、咖啡、棉花、花生等出口作物;美洲地区大都片面发展咖啡、糖、香蕉等出口农产品;大洋洲殖民地片面发展羊毛、椰油、香蕉等农作物。由于片面发展出口作物,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农业经济结构,造成了粮食生产落后, 粮食供应不足等。在片面发展出口作物的影响下,农村阶级分化加剧,广大农民贫困破产,沦为佃农,过着极端困苦的生活。

尽管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采取抑制或摧残民族工业的政策,但从 1918

—1945 年,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发展的标志是;民族资本增长,建立了一些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如战后印度发展了棉纺织业,建立了制糖、钢铁、水泥等民族资本工业。这个时期,埃及的民族资本也建立了纺织、食品、制糖、加工、烟草、肥皂、榨油、水泥等现代工业。1939 年,埃及的工业投资较 1914 年增长了 64%。但埃及的民族工业具有一些殖民色彩,其主要标志是一些重要工业部门被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这个时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美洲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等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然而,各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由于外国垄断资本的排挤与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旧中国的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个时期,法属北非一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上没有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由于帝国主义及垄断资本的控制和操纵,加之工业设备、技术、资源靠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因此,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其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加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45 年,垄断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统治、剥削,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争夺的加剧, 又使亚、非、美洲国家的经济日益殖民化,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

第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而且开辟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现代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帝反殖斗争,工人、农民举行了罢工和起义。1919 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1926~1927 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反对荷兰殖民主义的民族起义。20 年代,埃及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殖斗争。亚、非、美洲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给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沉重的打击。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殖民地宣布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鼓舞了亚、非、美、大洋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许多殖民地国家反对宗主国的控制和统治,宣布独立。

上述情况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而且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运用间接手段,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控制原有殖民地及附属国,并通过贷款、“赠予”、“经济援助”、“技术合作”、倾销商品、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等方式,控制殖民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