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亚洲经济

①战争对亚洲经济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国国防费用增长。因日本侵占东南亚各国大批领土,这些国家为抗日,承担了巨额军费。如 1938~1939 年印度军费约为 5 亿卢比,占政府预算支出的 40%,1944~1945 年印度军费支出为46 亿卢比,占政府预算支出的 78%,较战前增加 9 倍。二是亚洲各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由于军费增长,亚洲各国出现了财政赤字。如印度的财政赤字为20 亿卢比,日军入侵泰国后,向泰国勒索 15 亿铢军费。为了平衡战时收支,

弥补财政赤字,各国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如 1945 年印度发行纸币

121 亿卢比,较 1939 年的 23 亿卢比增长了 5 倍多。因滥发纸币,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黑市投机活动猖獗,劳动者处于贫困饥饿之中。三是阻碍了亚洲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进行残酷的掠夺、烧杀、搜刮人民财富,劫夺资源,严重地破坏了亚洲国家经济,延缓了亚洲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战时亚洲国家的工农业。战时,亚洲国家的工农业出现下列情况:

一种情况是农业危机。战时,亚洲各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改革来发展农业, 但因封建制度统治农村,自然灾害,战时对军粮及军用物资需求猛增,地租赋税加重,加速了农民破产,农业生产下降,导致了农业危机,造成粮食及农产品、布匹供应紧张,民不聊生。在农业危机中成千成万人死于饥荒。如印度在农业危机中有 1.3 亿人挨饿,孟加拉地区有 150 万人饿死。中国的蒋管区和亚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亚洲的工业有所发展。战时,尽管帝国主义的奴役及统治, 农业危机的干拢,亚洲的工业仍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工业股份公司增加。如 1945 年,印度的公司数从 1939 年的 1.1 万个扩大至 1.5

万个。二是工人人数增长。1945 年,印度工人人数从 1939 年的 175 万人扩大到 264 万人。三是工业产量增加。1939~1945 年,印度除麻织品产量减少10 万吨以外,其它工业品产量如钢、煤、电、水泥等都增长了,其中钢材、电力、水泥分别增长了 22%、62%和 28%。但这个时期,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的工业生产却下降了。例如,印尼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爪哇有碾米厂 444 家,

其中有 236 家被毁坏。1948 年,印尼的布产量从 1940 年的 8180 万米减至 2640

万米,食用油从 22 万吨下降到 6.7 万吨。战时,菲律宾的工业总产值仅占

1937 年的 40%。泰国工业生产出现了衰退现象。

③垄断资本的发展。战时,外国垄断资本和亚洲各国大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垄断利润增长。战争期间,亚洲各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而外国殖民者及亚洲国家的大资产阶级却发战争财,在战争中牟取了巨额利润。例如,1946 年英国的垄断组织

——吉兰德斯一阿布特诺公司在印度掠夺中获利润 1230 万卢比。印度孟买一

企业主投资 1.4 亿卢比,在战争期间获利润 9 亿多卢比。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及四大家族搜刮民脂民膏,聚敛资本 100~200 亿美元,使国家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二是金融资本发展。亚洲各国资产阶级将其攫夺来的利润, 用于发展金融银行信贷事业,从而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1939~1943 年,印度财团的银行数扩大了 3 倍,银行资本增长了 1 倍,银行存款扩大了 3.5 倍。中国国民党及四大家族通过“四行二局”控制了国家财政金融命脉。三是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化。战时,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工业生产集中化日益发展,促进了新财团的出现。如印度出现了塔塔、比尔拉、达尔米亚·贾因、辛哈尼亚、瓦尔昌德、希拉昌德、塔帕尔等大财团,他们拥有几十家,以至 100 多家企业,控制着印度国民经济。四是美国垄断资本渗入亚洲。在战争期间, 美国的资本加紧渗入印度、中国、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1948 年,外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为 52 亿卢比,其中美国占 7%,英国占 70%以上。战时,美国以贷款、援助等形式在中国投资计 30 亿美元。外国垄断资本投资是推动亚洲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世界现代后期,亚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情况是不同的,下面重点介绍日本、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