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经济思想

世界现代后期,在美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经济思想学派,主要的学派有: 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派、比较经济学派等。而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的经济和罗斯福“新政”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凯恩斯革命”,在美国曾风靡一时,被作为促进经济高涨的国策。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托的。这里,重点介绍美国的制度学派、比较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

①制度学派

制度学派,又称“制度主义”,它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出现于美国。它的活动时期是从凡勃伦发表第一篇著作(1900 年)至凯恩斯发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为止。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制度学派在美国获得了较广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制度学派又继承原有制度学派的衣钵、打着新制度学派的旗号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成为有影响的经济学流派之一。

制度学派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资产阶级流派。它的经济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认客观经济规律。即制度主义者不承认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但不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而用庸俗进化论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社会制度和经济现象。三是强调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经济变动等问题。四是承认阶级经济利益不和谐,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民主改革,促进社会制度演变。五是在研究经济方法上,主张采用归纳法,反对采取演绎法及科学抽象推理法。同时,主张实行公平分配。

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等人,每一个制度主义者都有自己经济理论和特点。托尔斯坦·贝·凡勃伦(1857—1929)是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边区农场的挪威移民家庭。

青年时代,先后在加里顿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并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8 年在华盛顿粮食局任职,后担任《日规》杂志编辑,1929 年去世。凡勃伦的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1899 年)、《企业论》(1904 年)、《论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1919 年)、《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1921 年)、《遥领所有制》(1923 年)等。他的基本理论在于制度和文化的心理因素分析,因此,他被制度主义者誉为社会心理学派。他不仅批判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而且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同时,主张社会制度改革。这些被称为“凡勃伦传统”。

在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还有康芒斯和米契尔等人。但他们的理论和创始人不同。凡勃伦通过心理剖析传统思想和制度,提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康芒斯则采用规劝方法,要求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社会制度改革。至于米契尔,则运用统计知识和资料来检证和促进归纳法的研究,因此,他在制度学派中被称之为经验统计派。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至战后初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贝利、米恩斯、艾尔斯等经济学家,都继承凡勃伦传统,发展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理论。1932 年,贝利与米恩斯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1944 年艾尔斯发表的《经济进步理论》等著作,都有力地推动凡勃伦的旧制度经济学说向现代制度经济学说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在西方经济学界中出现了新制度学派,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等人。

②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社会主义经济兴起等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创立了比较经济学。1917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在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的出现,为人们进行比较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1920 年,新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发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核算》,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尝试。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而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却爆发了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为了解真相,开始创立比较经济学, 开展两种制度下的比较经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经济研究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下列几个基本内容:一是经济制度比较。主要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决策、计划和经济体制的比较,通过两国或多国的经济制度比较,了解各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二是经济政策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比较是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自 30 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的经济政策比较,主要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手段、理论进行比较,而且也对不同制度下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各国经济政策的目标、手段和作用。从而为本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三是经济增长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也是比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主要对不同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作用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比

较。并采取比较经济分析法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经济分析。世界现代后期,比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芒斯、庇古、洛克斯、

霍特和熊彼特等人。

约翰·罗杰斯·康芒斯(1629—1945)是美国制度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进行经济制度比较的先导者,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出版商家庭,毕业于奥柏林大学,当过工人、大学教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制度经济学》(1934 年)等。他在书中对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等不同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这本书成为比较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庇古(1877—1959)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 1937 年,他发表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一书。他以《福利经济学》

(1920 年)一书的原理,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了比较, 这样,就从方法论角度推动了比较经济学的问世。

洛克斯和霍特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38 年,他们合著出版了《比较经济制度》一书。该书对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社会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进行了比较,从而推动了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研究的发展。

约瑟夫·阿罗依斯·熊彼特(1883—1950)是西方比较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比较经济制度学的开拓者。他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省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901 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及法律,获博士学位。从 1919

—1925 年,先后任奥地利财政部长、维也纳彼得曼银行总经理、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 年入美国藉,担任哈佛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 年)、《经济周期》(1939 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 年)。他在 1942 年发表的著作中,提出了“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和“社会主义能行得通吗?”这两个新理论问题,并对两种制度进行对比。他认为“资本主义将毁灭,社会主义是行得通的”。但他赞颂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