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外贸、财政的发展

①商业的发展。苏联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商业获得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建立了许多商业网点。如为了实行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苏联建立了许多商业网点,仅 1932 年就建立 700 个内部配售商店。在铁路部门建立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在城市和农村建立了高价商店。1936 年,废除配给制,商店转入正常贸易。二是建立了农贸市场。主要是出售农副产品。三是建立多种商业形式。在工业化时期,苏联建立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体农庄商业,私人商业等多种商业所有制形式。1930 年有私人商店 1.2 万个,1931 年私人商业没有了,国营和合作社商业控制了商品流通领域。四是商品流转额增长。1937 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计有商业网点 35 万多个,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从 1933 年的 498 亿卢布扩大到 1259 亿卢布。

②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个时期,苏联实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方针,促进了外贸的发展。其主要特点:一是签订贸易协定增加。这个时期,苏联同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许多贸易协定。进口商品有机器设备等,出口商品有石油、矿石、木材、粮食等。二是贸易额扩大。1937 年,苏联对外贸易额为 308 亿卢布,达到了战前水平。三是对外贸易作用增长。这个时期,苏联通过对外贸易不仅进口了大量机器设备,而且引进了大量资金,从而解决资金不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财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苏联的财政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它表现如下:一是财政收入增加。如以 1913 年为 100,则 1932 年为 217。1932 年,苏联国民收入为 455 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国民收入为 4105 亿卢布,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916 亿卢布增长 3 倍多。二是改革税制, 增加财政收入。1930 年 9 月,苏联实行税制改革,将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种合并为统一的周转税,规定利润提成比例。其中国营商业提成率为84%,1931 年调整为 81%,最低为 10%。所以,税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扩大了财政收入。三是实行高度集中的预算制度。主要是实行统收统支制, 国家集中管理全国的税收和利润提成,并实行国家、联盟和地方三级预算体制。国家掌握了 60%的预算资金。1940 年,周转税为 106 亿卢布,利润上缴额为 33 亿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