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刻舟求剑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本课 8 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及熟字组成的新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船舷”、“码头”、“一不小心”、“着急”、“不慌不忙” 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刻舟求剑的道理,了解那人为什么错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弄懂那个人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记号。

  2. 理解那个人错在哪里。教学思路: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因此讲解课文时可围绕“船动剑未动” 这一线索展开。在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那个人在船舷上干什么的基础上,展示课文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弄清那个人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记号,然后通过投影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那个人错的原因,接下来练习背诵课文,最后学习生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那个人在船舷上干什么,从而揭题。

二、引导解题。告诉学生刻舟求剑既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成语故事,并解释“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三、导入课文,展示学习目标。

可这样导入:这个人在船舷上刻记号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教师相机展示出学习目标。

  1. 通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那个人的宝剑掉进江里去了,他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2. 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1.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一不小心”、“船舷”、“码头”、“不慌不忙”、“着急”等词语。

  2.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五、学生在自读课文后,集体讨论和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集体辅导、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1—2 自然段,思考:

  1. 宝剑是什么时候掉进江里去的?(抓住“坐船过江”这一时间,借以帮助学生认识那个人为什么错了。)

  2. 那个人是怎样把宝剑掉进江里去的?(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

  3. 宝剑掉进江里后,那个人态度怎样?他为什么不着急?

  4. 怎样朗读这两自然段?(要求读出那个人不着急的语气,并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

二、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 同行的人对他的做法理解吗?是怎样劝说的?

  2. 怎样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同行的人怀疑、着急的语气,并要求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 对于同行的人的催促,那个人的态度改变了吗?他的态度仍然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说的?

  2. 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抓住“不慌不忙”、“不用着急”两个重点词,借助投影帮助学生理解那个人说的话的意思,从而认识到那个人的做法是错的。进一步分析错误原因:船在行驶而剑未动,等船靠了岸之后,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捞不到剑的。)3.怎样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和自信的语气)

四、回到整体。通读课文,思考:从那个人做的事、说的话中,你们认为那个人怎么样?(通过那个人做的一件十分可笑的事,了解到那个人非常蠢,不懂得事物之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五、练习。

  1. 练习背诵课文。

  2. 填空:

  1. 有个人坐船( ),他( ),把挂在身上的( )掉进( )去了。

  2. 他不( ),只在船舷上刻了一个( ),还告诉别人等船( ), 从刻着( )的地方( )下去,( )准能把( )捞上来。

  3. 那个人想错了,因为( )动了,( )不会动,他从( )的地方( )下去,是不会( )的。

第三课时一、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二、读准字音,分清字形,弄清字义,练习组词。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利用熟字和偏旁记忆字形。如:“求”是熟字“球”去掉了王字旁。

  3. 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4. 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剑:第六笔是撇,不要写成点。号: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右边是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注意中间不能写成“云”,下边不要写成“儿”。

指:右边的笔顺是“丿匕旨”。三、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附:板书

过江 不小心 不着急 不慌不忙 靠岸

掉 剑 刻 记 号 说 捞 剑

(什么也没捞到)

8* 黄鹂和山雀

教学目的要求:

  1.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狡猾”、“惊奇”、“津津有味”、“红通通”、“黄澄澄”等词语,用“津津有味”练习说话。

  2. 学习课文,知道黄鹂和山雀是保护果树的益鸟,卷叶虫和梨椿象是危害果树的害虫。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树上结满果子与黄鹂、山雀之间的关系。教学思路:

在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弄明白哪是黄鹂、哪是山雀的基础上,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写了黄鹂、山雀干什么,然后分析理解黄鹂、山雀与树上结满果子的关系,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实行新工时制后的教材调整意见,这课可放在课外阅读,本课的课堂辅导,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增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或标本),让学生观察黄鹂、山雀的外形特征,并讲讲自己对黄鹂、山雀的实际见闻,从中揭示课题。

二、导入课文,展示学习目标。可这样导入课文:黄鹂和山雀怎么生活呢?要想懂得更多一些,请同学们读课文。这时,相机展示学习目标。

  1. 通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老黄鹂捉什么虫子给小黄鹂吃?是从哪儿捉到的?山雀吃的是什么虫子?小黄鹂为什么惊奇地叫起来?为什么说卷叶虫和梨椿象是害虫?

  2.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津津有味”、“惊奇”、“红通通”、“黄澄澄”、“狡猾”等词语。

  3. 分析理解海棠和梨为什么感谢黄鹂和山雀。

三、学生围绕第一个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四、学生在自读课文后,一是完成如下填空题:黄鹂在( )捉( ), 山雀在( )捉( )。小黄鹂和小山雀长大了跟着在( )捉( )。二是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和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集体辅导、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老黄鹂为什么站在窝边的树枝上?(要求学生理解老黄鹂站在窝边的树枝上,一方面是守护着小黄鹂,另一方面是正在四处观察寻找食物。)

  2.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抓住“它吐出丝,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回答。)(2) 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里看出来?(3)“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 并练习用“津津有味”说话。(4)读课文后思考填空: 吃 损害了 。

吃 ,保护了 。

二、小结以上学习方法,学生自读三、四、五自然段,使学法迁移。在自读中注意比较并小结两组事物,即黄鹂吃卷叶虫与山雀吃梨椿象的比较, 卷叶虫的狡猾与梨椿象坏透了的比较。

三、围绕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感谢”一词,联系全篇课文先讨论填空:①( )的海棠感谢( ),是因为( )。②( )的梨感谢( ), 是因为( )。然后分析鸟、虫、树三者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四、练习: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空:( )和( )都是( )鸟,它们是果树的( );( ) 和( )都是( )虫,它们是果树的( )( )。

附:板书

黄鹂  和

山雀

↓

(益鸟)

卷叶虫 感射 梨椿象

(害虫)

海棠  和

梨

(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