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潜能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只有科学家创立新理论,发明家制造出先进机械,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文学家吟诗作赋,音乐家谱写出新的乐章, 美术家绘画雕刻,这些为人类增添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才算创造,似乎创造只是伟人们的专有权利。这就给“创造”二字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固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是伟大的、令人景仰的;然而,他们毕竟是人,创造发明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有的专利。当你走进创造心理学空间自主王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创造乃是人之为人的标志, 一切神智健全的人都不例外地存在着创造潜力,关键看你善不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了。其实,任何人只要审视一下自己就会发现,你在某一方面“独出心裁”,或者同别人的观点、看法不尽一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把某一件事情干得非常出色,而他人则可能在这点上远不如你。这些正是你的才能的表现。

创造才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对于未形成稳定的创造人格的人来说,它只不过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如果你能懂得创造的奥秘,善于掌握科学的方法,你那潜在的创造才能就会显示出来,你就一定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对于想进行创造活动的人来说,第一步应该懂得自我注意、自我观察。因为在生活中,最熟悉了解自己者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弄清楚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点,只要讲究方法,合理地发挥我们的特长,争取从优发展,就可以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产生一种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认识和体验,这尽管对他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新奇,但对我们自己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使我们感到喜悦、自信和满意;使我们的某项工作进展顺利而迅速,

超出了我们的既有经验和当时的期望。这种认识和体验有之称为“类创造”, 或“前创造”,或“创造潜力的显示”。如儿童做数学练习中解决了自己从前做不对的某一个习题,这可以认为是创造活动的尝试,显示了他的创造潜力。人们应当自觉开发这种创造潜力,使之发展成“真创造”、“特殊创造才能”,即能为社会提供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成果的能力。

人的创造力在各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向我们悄悄表明它的存在,但人们常常熟视无睹,不以为然,把它轻易忽略了。因此,我们对自己潜在的创造力知道得太少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小一部分”。我们的创造潜力婉如沉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我们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那隐隐约约的极小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我们忽视,被我们自卑的海水所淹没。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对自己的创造潜力充满信心,就会唤醒蛰伏中的创造意识,促使我们由普通人格向创造人格转化。

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创造潜力,应当重新重视存在于我们身上的宝贵的创造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当把创造作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来看待。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指人所表现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积极更新既往的方法,不断以新的方式处理日常事物、职业活动的行为。我们应当不断追求那种能够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社会成果和行为活动和创造精神。日本的教育界、科技界就呼吁他们的国民,要改变自己民族只知道接受外国成果的形象, 要自己来创造。这个口号很响亮,也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心。近几年来, 我国也很重视,搞了无数次创造发明成果评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们的科学技术、体育艺术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著名的国际奖。

有的人也相信自己拥有创造潜力,但是在实际活动中,由于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创造潜力的优势在哪个方面,而失去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潜力的机会。虽然创造潜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然而又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心理品质是不同的。一个很有声乐潜力的人,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而未必适于枯燥的实验操作;如果一定要去搞物理研究,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甚至耗尽毕生的心血,恐怕也难以有所成就。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行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体现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是人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又是人的本质属性,无论从个体的发展,还是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这一结论。只有在创造活动的尝试中,才能进一步认识和证明自己的创造潜力及其特殊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主张研究目前占人类 1%的精英人物。在对他们和一般人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凡人和伟人之间,普通人和创造者之间,在创造潜力上并没有本质上差异,只是后者的自我开发进行得更好一些,关键在于前者没有认识到自己,后者比较充分地认识到了;前者只是偶尔为之,后者持之以恒;前者没有自己去尝试,后者却总是大胆实践。

有一些人把“创造”弄得神秘、抽象而又玄妙不堪,以为那是圣贤们的事,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自己恐怕不行,或者周围的人恐怕也都不行。那些成功者的事迹传到他们耳里,如听天方夜谭。在人生道路上抱着这种态度, 永远只有踮起脚跟争睹别人风采的份儿。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合理的发展自己,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有足够的准备和毅力,有远

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抱负,加之有足够的激情和献身精神,那么,我们同样也会成为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

创造是人为伟大之所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文明的发达,无一不是创造的结果,创造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成就,是精神的最高标志。它在人类活动中,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价值的思想活动。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无疑是当今有识之士所向往的目标。

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考古学家认为是使用工具,哲学家认为是劳动, 文学家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生理学家认为是大脑,心理学家认为是智能。这些固然都不错,但我们认为人之为人的标志是“创造”,工具是人创造的, 人的劳动是创造性表现的具体形式,语言文化是创造的结果,智能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力。人类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如工具的制作,结束了人和动物混存于原始森林的生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走了出来。当然“劳动”和“创造” 这些概念和形式,都是不断进化的,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有机物高于无机物在于它有生命;动物异于植物是能“动”;腔肠动物、水母等高于低等单细胞生物在于它有感觉,对信号刺激有稳定的反应。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脑的形成和进化, 出现了鱼、鸟类。它们之所以高于水母之类,在于它有知觉,对于各种刺激有综合反应的能力;灵长类的猿猴高于鱼类,在于它有能对复杂刺激物作整体方向反映,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有简单的思维,而人类超乎一切动物则在于其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高级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由此他彻底脱离动物界而上升为人。人是进化形态上的最高形式,而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则是宇宙进化最高成就的标志。若将整个宇宙的进化历程喻之为金字塔,创造则是金字塔的顶端。

就个体而言,创造也属于人生金字塔的顶端。人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人根本在于人类思维的发达。以躯体而论,比不过庞大于人上百倍的鲸鱼,以力气而论,人远不如大象;以灵活而论,人逊于猴;以奔驰而论,人会输于马。鱼可畅游水中,鹰可搏击天空。但是人之为人,是通过自己的创造,延长其腿足,扩展其视听,远胜于诸动物之上,成为世界的主宰,成为万物之灵、“世界之最”。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的需要层次, 处于人生金字塔的顶端,铺垫这个金字塔第一层的是生理上的需要(饥、饱、冷、暖、住、行、性欲);第二层是安全需要(和平、平安)和对于生命存在的保障企求;第三层是爱和归属的需要(社交、爱情、伙伴、集团、居住); 第四层是受到新生的需要(承认、重视、独立自主、胜任工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第一、二层次的匮乏性需要,较容易得到满足而愈来愈趋向于高层次的需要,即追求完满,实现自我。这里的“自我”不只是指个人的独特思想、价值观念、知觉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更主要是指自我的创造及人格臻于完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今西方崛起的心理学流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由于它以人为中心,研究心理动力、动机理论,提出上述需要层次,讲究人的心理健康,尤其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掘、识别和施展,去实现理想社会, 在这方面展示了可喜的前景,对近现代传统心理学中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在企业管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心理治疗等方面赢得了世界声誉。

人类虽然能够登上月球,遨游太空,对自身却不甚了了。人类如果能审视自己,那么,就会发现在平常自卑的大洋下面,还淹没着一座巨大的创造潜力的冰山,假如把这座冰山的能量发掘出来,它就可以冲破一切硬壳,让创造的果实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