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直觉创造论

对于直觉创造,中外学者很早就已注意到,但直觉长期囿于哲学的概念中,以后心理学才单独讨论。近来创造心理学对此研究较多,而且从哲学思辨性的讨论深入到一定的定性、定量研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 年)提出直觉主义,他认为人具有一种神秘的直觉能力,能够不经过逻辑思维直接理解。现象学的创立者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年)也认为直觉的发现本质的意识的经验方式。以后,对直觉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符茨堡学派的屈尔佩(1901 年)、法国的比纳(1903 年)和美国的吴伟士等人。他们发现被试者解决问题时,往往是突然受到某种启示后直接想到答案,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形心理学派研究直觉与创造的关系最有成效。苛勒(1887~1967 年)的“顿悟”实验有独到的工夫。如他用人猿作取远处香蕉的实验,观察者设计必须用短条拔取长条才能取到香蕉,当人猿直接取不到时,懊丧之中,突然参照周围整体环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这类实验,为“顿悟说”提供了有力的论证。韦特墨研究创造思维时发现无论是儿童解决简单的几何题,还是爱因斯坦创立复杂的相对论都有赖于局部的顿悟。前苏联在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直觉进行了研究,如别里亚耶夫(1959 年)、西蒙诺夫(1962 年)、马兹马尼杨(1962 年)、盖尔

施科维奇(1963 年)、阿斯莫斯(1963 年)、波诺马廖夫(1967 年)、B·普希金、费季索夫(1969 年)、尼基福罗娃 (1972 年)。 O· N·尼福罗在《论直觉》一书中,强调在艺术典型化过程中,艺术家直觉创造出典型形象,是创造的基本的、主导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建立反应本质的艺术可信的典型形象,直觉是艺术创造的基础之一。

我国建国后 30 多年来受前苏联直觉观的影响甚大,近几年介导思维科学的钱学森,强调形象直觉在艺术和科学创造中的意义,呼吁不可忽视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