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与现实的关系看记忆再现的创造性
“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从心理学角度看,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通过创造主体的感官传入大脑时,必然落在创造主体以前经验的积淀上,从而激起曾经感受过的类似的体验。也就是说,在外界信息与记忆表象“叠印”在一起时,才可能重组一个新的、完整的心理表象。创造活动的这种主客体的反射交流很符合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记忆与梦境都是现实的一种有条件反射,当记忆被唤起时,其模糊、漂动的表象再现于意识空间兴奋状态的心理视屏上;而梦境由潜在记忆的牵动,回映在潜意识空间抑制状态的心理屏幕上。从这一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只存在大同之中的小异。事实上,梦无一不是创造主体直接、间接从现实中获得的某些印象的简化、再现的反映。由于梦境是无意识、潜意识作用于自由联想的结果,是以往记忆再现的重建,正常时空顺序被打破,因而往往带有一种陌生、新异的创造色彩。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 1939 年)在《梦的释义》中指出:“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迅速把我们内心的生活塑为外界的形象。”这表明梦与现实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创造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