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役往往具有战略性质

按照一般概念,战役处于战争和战斗之间,它只是各个战斗的总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把战役注释为:“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美军作战纲要和前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对战役的定义与这一解释大致相同。这表明两个重要涵义:战役可以带有战略全局性目的和企图;战役是一系列战斗之和。

人们对战役有较多的认识,建立在近几十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基础之上。那时,战争、战役、战斗有着明显的界限,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一次战争,通常由若干次大、中、小规模战役组成,除其中极少数战役具有战略性、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影响外,其他战役对战争全局一般只具有局部作用和意义。战役与战争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而战役在军事战略指导和规范下,对作战目标的选择与区分、作战力量的调配、手段与方法的运用等,通常均服从战役本身的目的和要求。

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战役与战争趋于一体,一次战争往往是一次战役, 战役行动具有战略性质,无论是作战目的和目标、手段与力量使用、决策与控制等,不仅受战役自身规律的限定,而且还直接受到战略的支配,战争与战役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一致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战役即可能是战争。

第一,在进行战争、战略决策的同时,很大部分是战役决策,或者说, 战役决策与战略决策许多内容趋于一致。比如,在什么时间、多大范围、投入多大兵力、使用什么手段、进行多长时间的战争,这既要有最高统帅部来决定,也要有战役指挥员来定下决心和认同。美国国防部在向国会作海湾战争的报告中,把前线中央总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列入最高领导层,实际上也是最高决策人之一。

第二,战役目的就是战略目的,战役目标就是战争目标。由于一次战役通常就是一场战争,因而两者往往具有同一性。战役计划与实施,完全要从战争目的出发,要服从战略需要。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结束战争前多国部队完全可以再向伊拉克纵深推进,可美国总统布什却宣布停止进攻行动。所以这样做,按照布什的说法,美国已达到了预定的战争目的。

第三,战役行动的力量和手段,完全依据战略构想,由统帅部筹划,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过去的战役行动使用的作战力量与手段,主要是在战役级范围内筹措,有些力量只是临时配合或加强。高技术局部战争打破了战役与战略的界限,力量与手段的运用主要在战略范围内进行组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参战人员总共不足两万人,但却包括了陆、海、空军和陆战队及其特种部队、空降部队、炮兵分队、装甲分队、陆军航空兵以及侦察、通信、两栖突击分队等,几乎涉及所有军兵种,这在战役级是无法做到的。

第四,战役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战略决战性质。过去的大规模战争,

一次战役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只能起到一定作用。即便是战略性战役,也只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对战略全局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战争后期的少数战役才具有战略决战性质,多数战役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一场战争要经过数次战役、甚至上百次战役才能决出胜负,现代条件下,通常一场战争就是一次战役,并且战争目的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就可能结束战役或战争。战役作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有一次性。

现代战役的战略性,表明战役的地位和作用在显著提高。究其原委,根本在于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古代就出现了战役规模(当然,这是现代人的看法和说法,当时并没有战役概念)的战争,如公元前 1057 年中国的牧野之

战,周武王的军队与商纣王的军队作战,双方参战兵力达 20 余万人;公元前

490 年古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希波战争,参战人数也是一二十万。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在作战规模和行动等方面都超出了一般战斗的范围,可以看作是战役。如果把这说成是战役的话,也同今天的战役相似,一次战役就是一场战争。并且,许多战役一开始就具有战略决战性质,上述的牧野之战、希波战争,还有中国的城淄之战、柏举之战、笠泽之战、长平之战、成皋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洛阳——虎牢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等, 外国的马拉松会战、坎尼之战、君士坦丁堡会战等。这些著名战役,就是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战斗的胜负决定战争的命运。所以在那时,战争、战役和战斗也可以说成融为一体。但它与今天战略、战役、战斗三者一体有着质的区别。18 世纪后,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为军队生产了大量火炮、汽车和新型蒸汽舰船,研制出了有线电和无线电,因而产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种战役。20 世纪以来,军队又陆续装备了大量飞机、坦克、装甲车、各种大型舰艇。在军备发展的推动下,军队规模越来越庞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顶峰,一国拥有军队人数达几百万乃至千万。与此同时,出现了方面军群战役、几个集团军群共同进行的大陆战区战役和几个海军舰队共同进行的大洋战区战役。一场战争可能在数个战场展开,由多个战役构成;一场战争可能持续数年(如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通过数个乃至几百个战役才能结束。在这种情况下, 战争、战役和战斗的关系非常清楚,多数情况下战役不具有战略性质,战斗更不可能与战略连接,战役由一系列战斗构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然,这种战役在 80 年代也出现过,今后也可能还会出现;因

为战争形态的演变是渐进的)。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战争规模趋向小型化, 一场战争就是一次战役甚至是一次战斗的情况已不少见。如英阿马岛战争,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偷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空袭巴解总部,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入侵巴拿马等。即便是 1991 年初发生的被称之为,“半

个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整个过程只有 42 天,地面战斗仅 100 个小时,严格来说只是一次联合战役。人类战争经过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驼峰形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战役,也经过了一场战争就是一次战役,到一场战争有若干次战役,再到一场战争就是一次战役的发展过程;战役与战争在古代的数千年内难以区分(人们没有认识,也找不到文字记载),今天又重新回归到不可分。这种历史的回归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用于战争之后在一个新的质变基点之上的回归,它完全是随着战争形态发展演变的自然表现,是战争规律在战役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