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精干、灵活的突击力量

战略谋划的核心问题是战争力量的建设和运用。如何建设战争力量?在高技术战争准备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军队质量建设上。一般特点是:减少军队数量,优化军队结构,改进武器装备,提高部队合成程度,使作战力量精干、灵活。

军队是根据战争形态发展及其需要进行建设的。70 年代以来,战争规模趋向小型化、高技术化。在这种战争中,依然需要一定数量的作战部队。但在需要一定部队数量的同时,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质量与数量相比较,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数量难以弥补质量的不足,而质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数量。试验表明,若要歼灭在较远距离上展开的 1 个有 10 辆坦克

的坦克连,用美国研制的“突击破坏者”反集群装甲武器系统,只需使用 1 枚导弹;而用普通的 122 毫米榴弹炮,以实弹试验单发命中概率 0.2%计, 则需装备 18 门炮的榴炮营 185 个,同时射击 1 分钟,发射普通榴弹 2 万发, 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显然,这在实战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真这么做, 无异于用长矛、大刀抵御装甲战车和坦克那样无知和幼稚。

1965 年 4 月 3 日,侵越美军首次突击越南清化桥,出动飞机 79 架,投

下普通炸弹 120 枚,未能摧毁该桥。两年后,美军用激光制导炸弹“白星眼”,

再次突击清化桥,首发命中,并炸毁了该桥。在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

争中,以色列空军发射 58 枚美制电视制导“幼畜”空地导弹,击毁了埃及

52 辆苏制坦克;埃及以牙还牙,使用苏制有线制导的 AT—3 反坦克导弹,在

3 分钟内击毁以军 85 辆坦克。在现代战争中,质量已成为战斗力强弱的核心。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已成了各国筹划战争准备的共同举措。下列几个国家军队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可略作说明。

美军常备军总员额变化情况: 1969 年,335 万人;

1973 年,225.9 万人;

1987 年,215.8 万人;

1990 年,209.45 万人;

预计到 1997 年,保持在 140 万人左右;1999 年,将只保留约 100 万人左右。

前苏联及俄罗斯常备军总额变化情况: 1983 年,440 万人;

1988 年,425.8 万人;

1990 年,399.3 万人;

1992 年,300 万人左右(俄罗斯);

今后若干年,俄罗斯计划保持 120—140 万人。法国常备军总员额变化情况:

1960 年,105 万人;

1969 年,57.9 万人;

1985 年,56.1 万人;

1988 年,45.7 万人;

1992 年,45.3 万人;

1995 年前后,将保持在 40 万人左右。

越南常备军 1988 年约 126 万人,到 1992 年已裁减至约 60 万人。英国三

军总兵力将从 1990 年的 30.8 万人减至 90 年代中期的 24.6 万人。德国总兵

力将从 49 万人减至 1994 年的 37 万人。各国在裁减军队员额的同时,还相应

的精减部队机构、缩小部队编制、减少武器装备数量。美空军在由 54 万人减

至 46 万人的同时,战术战斗机联队也由 36 个减为 10 个。现役陆军师将由

18 个减到 9 个。战略轰炸机将从 268 架减为 181 架甚至更少。海军舰艇由 547

艘减至 340 艘,航母由 14 艘减至 10 艘。此外,克林顿还决定停止生产 B—2 型战略轰炸机和放弃近百种武器的研制。

裁减常备军是世界性潮流,但减的同时意味着增。军队员额和武器装备数量减少了,编制压缩了,作战部队却更加精干,合成度更高,武器装备进一步更新,战斗力大为增强了。一般做法主要是:

  1. 优化部队结构。在军队员额、编制压缩的情况下,增强部队作战能量, 与过去在数量上打主意的办法已有了根本不同,这就是优化部队结构,即通过合理而科学的结构获得较大的作战能量。比如,美空军于 1992 年,将战略空军司令部、战术空军司令部、军事空运司令部调整合并为空中作战司令部和空中机动司令部。空中机动司令部把空军绝大部分的运输机和加油机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从而为“全球到达”创造了条件。空中作战司令部把作战飞机与陆基洲际导弹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一支具有远程、近程打击能力和战斗支援能力的综合性空中作战力量,为实现组建“全球力量”、执行全球战略任务奠定了基础。这与美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

备对世界各地进行军事干涉的任务要求相适应。

  1. 改进武器装备。这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点。军队在总员额减少的情况下,战斗力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求不断提高。这其中除了人员素质之外, 武器装备优劣是关系战斗力高低的关键。因此,各国在进行军队质量建设中, 尤其注重改善武器装备,不断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

  2. 增强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官兵素质,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同时,十分注意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美陆军《作战纲要》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且取胜的”, “人的因素在未来的战役和战斗中起决定作用”。德军的作战条令强调,“人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技术上,人也具有决定意义”。英军在马岛战争后指出:“人比武器装备重要,一丝不苟的训练和坚定的决心是什么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战争是依靠人来进行的,灵巧武器需要灵巧的手来操作”,“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技术,本身也不能自动赢得战斗,胜利的关键是人不是武器”。可见,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的共同认识。在提高人员素质上,各国做法虽有所差异,但基本相同。

一是注重人的文化素质。在新兵入伍时,就要求有较高的文化,如美国要求新兵入伍,要具有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据 1990 年 12 月统计,美

军士兵中的高中毕业生有 158 万余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达 12 方人。其军官一般都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二是增加服役年限,提高军队人员素质整体“含金量”。士兵和军官服役年龄相对较长,部队素质总储量、特别是人员专业水平就会较高。因此, 一些国家军队在义务兵中,不断增大。“职业兵”比例。美国 1990 年“职业兵”占全体士兵的 84%,“职业兵”可以服役 5—10 年。军官服役时间也较长,如美国的上尉、少校、中校的服役年龄分别为 35 岁、42 岁、49 岁。日本服役时间更长,退役年龄士兵和尉官年龄都是 53 岁,校官为 54、55 岁, 将官为 60 岁。

三是加强军事训练,使各级人员确实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各国都把军事训练作为提高军事人员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和保证,有些国家具有完善的训练制度,齐全的训练设施、场地和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就士兵训练来说, 普遍实行分步训练,即按照新兵入伍基础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包括野外演习训练)等步骤进行。就军官训练来说,各国普遍认为,提高军官素质是军队质量建设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要求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精神素质,熟练的军事技能,较高的战术思想水平,还必须懂得战略、战役、天文、地理和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国家开设有专门的军官训练中心,有适应现代战争的训练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训练场地和方法, 通常分任职前培训和任职后深造两大类。深造通常分为 4 个层次,即初任职培训、初级院校培训、中级院校培训、高级院校培训。在训练手段上,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 适应现代战争特点,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为提高部队在各种环境中的作战能力、在险恶复杂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军队组织部队在沙漠、江河、森林、沼泽、高山等各种地形上进行酷似实战的训练。有的还组织超负荷、超难度训练。为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进行各种野营拉练,组织各种合同军事演习。美军全年训练时间为 1800 小时,德军为

1980 小时,日军约 1300 小时。美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每年训飞约 250 小时,

陆航飞行员为 174 小时。印军飞行员年训飞约 200 小时。美海军舰艇每年海

上航行训练为 116—202 天。日海上自卫队每年航行训练 1400 小时。美陆军

坦克驾驶员每年驾车训练达 800 公里。

  1. 建立合同训练中心,进行高层次训练。为提高训练质量,一些国家依据作战情况,建立有各种各样的训练中心(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各类部队与人员,到训练中心进行合同训练。

  2. 充分利用作战模拟系统,进行逼真的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按照假定的作战对象进行逼真的对抗,既可演练和检验部队战术技术水平,又可以供军官单独演练作战决心、计划和程序,训练耗费少,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