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中精兵利器打敌敏感要害目标

新军事革命中的战争,作战指导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集中精锐部队和适量高技术兵器,打击敌人敏感、要害目标。这是“集中兵力”这条古老作战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在高技术条件下,集中兵力的数量并不一定是敌人的三倍、四倍、五倍、

六倍,以够用、能够胜敌为准。

  1. 关于集中精兵利器。精兵是指少而精的快速反应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或空降部队等。这些部队具有装备精良、编制满员、训练有素、机动性强等特点。利器是指与精兵相配套的、性能先进的侦察预警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系统、隐形武器、夜视器材、 C3I 系统等。将精兵利器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用于作战行动,表现出反应速度快、突击能力强、野战生存力高,是应付突发事件和局部战争最理想的作战力量。在美军发动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几乎都由其第 82 空降师、第 101 空中突击师以及特种部队、战术战斗机联队等打头阵,而且都集中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空中预警飞机、隐形飞机

(入侵巴拿马之后)、电子干扰飞机、F—16C/D、F—111E/F、F—15E 等战斗机,以及卫星、 C3I 系统等。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使用 500 多项 80 年代新技术,首次使用的新技术装备就有 100 多种。在精确制

导武器方面,交战双方使用的制导武器达 200 多种,其中美“战斧”式巡航导弹、“爱国者”地对空导弹、“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等系首次用于实战; GBU28B 型激光钻地炸弹是在战争期间研制并投入使用。在隐形武器方面,美军将服役不久的 56 架 F—117A 隐形轰炸机中的 42 架派往参战。在电子战系统方面,美军投入电子战飞机 100 余架,电子战装备器材 50 多种和先进的“哈姆”反雷达导弹等。在夜战系统方面,多国部队的主要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普遍装备性能先进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地形跟踪雷达、前视红外仪、微光电视设备、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夜视镜等。在空间系统方面,美军动用了56 颗卫星,构成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和气象保障等 5 大系统,其中仅侦

察卫星就有 34 颗,构成了全时段、全天候、多手段、自动化的情报侦察系统。

在航空装备方面,多国部队参战飞机有 20 余种 44 个型号,新型作战飞机可携带精确制导武器,装有先进的导航定位、目标搜索、电子战和夜战系统。其中,F—15E 型战斗机,时速 2.5 马赫,升限 21000 米,作战半径 1600 公里,机上装备雷达制导和红外寻的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在地面装备方面,多国部队投入的 4000 多辆坦克,大部分装有先进的火炮、夜视、夜瞄等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坦克能力。在海上装备方面,多国部队参战舰艇 247 艘,其中美军的“罗斯福”号和英军的“皇家方舟”号航空

母舰系 80 年代服役。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射击精度高、隐蔽性能强、夜战能力好、攻击距离远、启动化程度高、毁伤威力大,反映了高技术在军事上运用的最新成果。

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一种实际的威慑力量。人们把核武器通常称之为威慑武器,主要是因为它杀伤威力大,会给对方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和损失。常规高技术兵器威力虽不如核武器,但相对于一般技术兵器,威力依然很大, 甚至超过小型战术核武器。带 19 枚集束炸弹的歼击轰炸机,其火力致命指数是 15000 万;带集束炸弹的 B— 52 轰炸机,用 2 个 SUU—24 撒布器,撤布ADU—256 集束弹,致命指数是 20700 万;“长矛”战术导弹,用 0.05KT、M234弹头(空爆),火力致命指数分别是 6000 万、7000 万。另外,高技术武器打击精度高,“指到哪儿打到哪儿”。美在海湾战争中发射 52 枚“战斧”巡航异弹,命中 51 枚,成功率达 98%。美 F—117A 隐形战斗机将第三代 GBU

—15 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从伊拉克巴格达市内通信大楼通气孔中打入室内爆炸。这种大威力、高精度的高技术武器,无疑能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可迫使对方放弃战争企图,或因惧怕而丧失抵抗意志,使握有技术优势者轻而

易举地达成战略目的。

高技术战争的战略指导,一般都力求速决制胜。而把精兵利器集中起来, 毕其功于一役,将巨大的战争能量释放在一个点上,容易达成速决的目的。高技术战争是高技术对高技术的较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兵精器利可以战胜兵多而器不利者。

80 年代以来几场具有高技术特征的局部战争,均是技术占优势的一方以速决获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掌握大量高技术兵器。

高技术战争同以往一般技术战争相比,战争规模趋向小型化,不需要组织庞大的军队参战,只需要少量的、装备精良的部队投入战斗。因此,战争指导者可以把最精锐的兵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用于战斗。既可以迅速赢得战争,又对其他地区安全不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对过去较大规模的战争来说却难以做到。因为战争范围大,需要投入的兵力多,战略指导需要考虑的范围广,配置在各个部队的尖端武器,都要准备应付作战,集中起来使用, 一个方向(部队)的战斗力强,另一个方向(部队)的战斗力势必削弱,必然影响整体力量平衡和战场全局的稳定。

精兵利器可以更加灵活而廉价地执行作战任务。俗话说,船小好调头。相对来说,小而灵活,大则笨重。行动起来声势浩大,不仅速度慢、影响大, 而且会有许多空隙为对方所乘;兵少器利,行动起来速度快,来去方便,容易隐蔽,造成影响也相对较小,给对方可乘之隙也少。同时,作战速度快, 战斗力强,损失相对减小,付出的代价自然就少。

如何集中使用精锐部队和先进技术兵器呢?从 80 年代以来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看,作战任务或打击目标确定之后,便可按需要组合精兵利器。一般采取积木式,打破建制,不受军种、兵种限制,将各种力量合理组合在一起,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产生最大作战效益为原则。除了直接打击力量的有机结合之外,还有电子战装备、侦察预警装备、C3I 系统与之相配套,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保障力量与之相配合。另外,为了保证精兵利器在作战中受损失后整体结构不致被破坏,通常还要组建一定的预备力量,以随时准备补充,以保持连续作战的能力。

  1. 关于打击敏感要害目标。集中精兵利器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敏感要害目标,以便尽快达成战争目的。由于被打击一方对敏感要害目标的防护非常严密,没有胜敌一筹或相当的兵力兵器难以对其实施打击。

过去人们常用“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来说明在作战指导上要注意抓关键、打要害。这是在一般技术条件下作战追求的重要境界,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大量高新技术兵器的使用,使得直接“擒王”、“打七寸”有了可能。以美国为例,70 年代以前,集中精兵利器首先打击的目标是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尔后才是政治中心、经济目标(主要针对苏联,见图一 01)。80 年代打击重点目标的顺序是:核力量、军事政治中心、常规军事力量、经济目标(还是主要针对苏联,见图—02)。到了 90 年代,打击重点目标顺序又有了新的变化(见图—03)。

图—01 70 年代以前打击目标顺序 (由内向外)

图—02 80 年代打击目标顺序 (由内向外)

图—03 90 年代打击目标顺序(由内向外)

美军确定打击目标及其顺序,通常考虑以下因素①。(1)有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

  1. 有利于夺取战略主动权,即军事打击有助于破坏敌人的战争能力、潜力和士气。

  2. 有利于自己的军事行动。对威胁自己最严重的目标,或对妨碍自己行动的关键目标给予彻底打击,如对核武器、生化武器、 C3I 系统等,使其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对一般性目标,如机场、码头等设施实行半摧毁,使其暂时失去作用,以备自己尔后使用。

  3. 摧毁每套目标体系中的关键部门或关键部位,而不是破坏其全部。如打击经济目标时,首先摧毁其电力、石油、交通枢纽等。

  4. 对不同目标,使用不同的武器和方法进行打击。对地下指挥中心、工事等硬目标,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对经济目标、工厂、城市等目标,用飞机轰炸、导弹袭击。

国家指挥中心(包括作战总指挥部、C3I 系统)是整个打击目标的核心, 对其摧毁或使其瘫痪,整个作战系统以至整个国家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对防御前沿突破就会较为容易。石油、电力、工厂等部门,是国家和战争机器运转的支柱,当遭受巨大打击后,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行,人民生活无法保障, 一切战争行动都会失去经济依托。交通道路和桥梁,是保障前方作战的动脉, 失去了这条动脉,前线部队无疑就将坐以待毙。民心是战争的政治动力和精神支柱,人民遭受巨大战争创伤进而不支持战争甚至反对战争,前线军队就将成为无源之水,难以经受战争的消耗。可见,在高技术战争中,对国家指挥中心、经济目标、交通设施、战争潜力(民心)、作战部队实施打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自身损失,获得最大作战效益,给对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危害。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战略空袭贯穿始终,对伊拉克的指挥机构、发电设施、电信和C3I 枢纽、机场、石油提炼和输送设施、铁路和桥梁等 12 个战略性目标群进行突袭,不仅摧毁或瘫痪了这些目标,而且削弱了前线地面部队 50%的作战能力。

在未来战争中,对敏感要害目标打击与防护的斗争将更加激烈。防御者, 特别是当防御者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敏感要害目标的防护将异常艰难。因此,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增强早期预警侦察能力,提高对导弹的拦截能力,完善防御工事,搞好民防建设,对核心目标加强重点防护,是增强战时防御能力的必要措施。就我国来说,应重点加强大城市及其他战略性目标的防护,增强反导能力和再生能力,发展一定的反击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