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勤保障任务加重

后勤保障任务与武器装备杀伤破坏力、物资消耗量成正比(见图—06)。高技术条件下,战场物资消耗量增大,后勤保障任务明显加重。

  1. 作战装备损失加重。电子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等运用于战争之后,使得武器装备战损率增大。就飞机来说,两伊战争,伊朗战前飞机约 640 架,

战争中损失约 100 架,战损率为 15.6%;马岛战争,阿方参战飞机约 350 架,

损失 117 架,战损率为 33.4%;海湾战争,伊拉克战前有飞机 809 架,损失约 300 架,战损率为 37%。战败者的其他装备损失率也同飞机战损率相似。

图—06 战争中人均日消耗物资示意图

  1. 弹药消耗量增大。美军在 3 年的朝鲜战争中投弹 68 万吨,每年平均

22 万多吨,每月平均 18830 吨;8 年的越南战争投弹 750 万吨,每年平均 93

万多吨,每月平均 77500 吨;42 天的海湾战争共投弹 50 多万吨,每月平均

357000 吨,月投弹量分别为朝鲜战争的 19 倍、越南战争的 4.6 倍。

  1. 油料消耗不断增大。马岛战争中英军耗油约 70 多万吨,每天耗油约

9460 吨,人均约 270 公斤,相当于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人均每日耗油 18 公斤

的 15 倍;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耗油 610 余万桶,平均每天耗油约 3 万桶,每

天人均耗油 466 公斤,是朝鲜战争每日人均耗油量的 25.6 倍。

  1. 员伤亡量增大,在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由于武器杀伤威力大为增强,战场人员伤亡率也在增大(主要指失败一方)。英阿马岛战争中的阿军、海湾战争中的伊军,仅在数十天的交战中,伤亡就达数千和数万人。以色列军队在先后 4 次中东战争中的日均伤亡人数分别为:第一次 70 人;第二次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 210 页。

② 《孙子兵法概注》,解放军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01 页。

90 人;第三次 168 人;第四次 227 人,在人员伤亡率增大的同时,补充却非常困难。一方面是由于作战时间短、交火激烈,人员难以前送后撤;另一方面是各类人员作战分工细、专业性强,人员很难马上适应战场情况和熟练地掌握武器操作技术,也加重了后勤保障的难度。

  1. 他作战物资消耗量增大。现代作战中,给养和其他物资供应品类杂、数量多,包括食品、饮料、武器装备的零部件、修理配件、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服装、装具、帐篷、个人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等消耗量很大。马岛战争英军前送给养和其他物资达 10 万余吨。其中,先后发放口粮 120 万份,各种饮料罐头数十万个,海湾战争中,仅美国国防后勤局提供的物资保障,总量就达 226 万项。约 13 亿吨英里,其中,食品 2.25 亿份,沙漠战靴 39 万双,

防化服 30 多万套。

  1. 送难度加大。由于各种物资消耗量增大,后勤运输负担增加,难度相对增大。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很大的突然性,战争紧急、需用物资量大与后勤保障反应时间慢、输送能力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对于装备落后的国家来说,大型空运工具缺乏,海上、地面输送不仅慢,而且受道路等多种条件限制。后勤运输就更加困难。

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保障战争的巨大消耗,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第一,有针对性地加强战场物资储备。战备物资储备按地域可分为战区

(场)内储备和战区外储备。根据战争可能发生的情况,加大战区(场)内物资储备(即前置预储),则可减少战时输送负担。由于各个国家军事战略和奉行的对外政策不同,战场储备或前置预储的情况也不同,对字执行防御战略的国家来说,增加前置预储,主要在本国国土有关战区方向上增加储备; 而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前置预储主要是增加所谓前沿储备,这个前沿是在有关海洋上和有关国家内。美国在许多国家都设有预储物资站,在海洋上还有许多预储船只和预先部署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仅美陆军就动用本上以外 14

个战区预储物资站中的 6 个,调用了价值 4.69 亿美元的被服、桶装油料和修理装备,绝大部分的 T 类口粮、方便食品和 B 类口粮,机场跑道铝板、架桥设备、空投器材和特种作战装备,“海上预储船只和海上预先部署中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战略运输增加了灵活性。”①

第二,采取现代化的保障方式。现代化的保障方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作战模拟和仿真试验,科学地预测各种作战物资的消耗量,做到有计划地生产、储备和运输。在此基础上,把前线作战部队与后勤补给系统组织在一个自动化网络内,实行作战、补给一体化,即通过建立自动化目标补给系统, 作战部队可直接向后勤库仓申请补给,大大地提高补给效率。美陆军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作战补给,补给申请 1 天之内即可报到国家补给站,如果逐级上报、手工处理补给申请,一般需要十多天。

第三,配备和使用大型快速运输工具。战时大量的物资装备和人员都要靠运输工具来输送。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突发性强,物资需求量大,没有快速高效的输送工具,作战部队就不能做到快速反应,后勤供应也难以保障。为此,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用来研制和发展远程快速运输工具。美军的 c—5A 银河运输机载重量为 120—140 吨,C—17A 运输机载

① 《海湾战争》(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2 页。

重量为 78 吨;俄罗斯的伊尔 76 运输机载重量为 40 吨,225MRIJA 运输机载

重达 250 吨;航程大部分在 5000—1000 公里,有的可达 15000 公里。为保障远程飞行,还研制有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担任空中指挥和加油任务。美军拥有战略运输机 1000 多架,加油机 800 余架,日运量为 4800 万吨英里,

一次可运 19 万人和 37000 吨物资。俄罗斯军队拥有战略运输机 1200 架,一

次可运 14.7 万人和 25000 吨物资。运输船也是运送作战物资的有力工具。海

湾战争中,美军各种船只运送物资 570 万吨,油料 450 万吨,平均每天就有

4200 吨物资运抵海湾,一个月的运输量超过了朝鲜战争一年的运输量。

第四,动员和组织民用运输工具执行作战输送任务。多次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民用运输工具是保障战时后勤运输不可缺少的输送力量。一些国家平时将民用飞机、船只和汽车注册登记,服预备役,使其明确战争动员时应征入伍的各项规定(包括战时任务、集结地点、接到入伍通知后到执行输送任务的时限),战时则按照平时规定有计划地征集登记在册的民用运输工具。马岛战争中,英国动员商船 56 艘,占参战舰船的 50%,在远程输送中作用非常突出。海湾战争,美国调用后备役船只 64 艘,租用商船 213 艘,运送的作战物资占全部输送量的 34%。在这次战争中,还有 34 家航空公司参加了民用后备航空队的运输活动,提供各种飞机 115 架,运送的货物和人员占美军全部空运货物的 22%和空运人员的 69%。另外,在地面运输上,美国在本土动用了 7 个州的 2400 节火车车皮,在沙特组织了 5000 辆运输汽车,执行各种后勤保障任务。

对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战场往往是在边境地区和海上,将远离战略腹地,后勤保障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应下大力改进后勤输运手段,发展空中大型运输机、加油机,海上大型运输船和综合技术保障船,提高运输、补给能力;尽快建立健全战争动员法规,完善动员机制,制定战时征集预案,对飞机、舰船、汽车、工程机械等进行登记,掌握其数量、分布和运输能力,明确其任务,以便在战时及时为战争服务。根据战争形势及其发展,有针对性地在主要作战方向和地区储备供一定时期和一定部队使用的作战物资(包括油料、军械、军需、修理等方面物资),以提高临战快速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