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炮声隆”

1928 年 8 月中旬,毛泽东率领三十一团两个营兵力,在永新、莲花、茶陵三角地带集结,准备下一步行动。这时,突然得到我军二十九团在湖南失利的消息,毛泽东当即决定,由他率领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桂东去迎接战败的二十八团,命令第一营坚守井冈山。敌人得知消息之后,奔袭井冈山,营长陈毅安急忙率领两个连队跨过山峰,到达位于井冈山北面的黄洋界,黄洋界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山峰之间,如万丈深谷,极为险峻,且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可谓是易守难攻。八月三十日,敌人用一个师的兵力,向黄洋界发动进攻,由于敌仰我俯,草丛里又插上了竹钉,敌人只能一个一个缓慢匍匐行进,每一个兵又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射击。因此,敌虽以一个师人马偷袭黄洋界,可是由于地形限制,使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是一个营。我两个连的兵力进入阵地后,又加固了工事,做了许多单兵掩体,还拣了些石块,必要时作投掷用。我前沿壕堑是第一个连的一个排,其余二排作第二梯队。第三连除向茅坪派出一个排警戒外,其余全部在阵地休息待命,敌人鱼贯式队形进攻无效,便用机枪射击掩护,然而低射妨碍它的士兵前进,高射则子弹在空中呼啸,无明确的射击目标。我则弹无虚发,敌人仗着人多,中午便换了进攻部队,攻击也更猛些。但他们一连发起多次进攻,却未能通过小山梁的一个隘路,有的竹钉刺脚板,好似触了电,跑也不行,爬也不行,哭的哭, 喊的喊,有的刺破肚皮,有的刺破身手,任凭长官怎么督促,敌人就是无法接近我前沿阵地。象这样的竹钉防线,不只在黄洋界有,在八面山上,在鹿寨底下,也布署了,以加强防御力量。事实证明,这种防线在井冈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是十分有效的。下午 4 时许,我红军战士把南昌起义部队留在茨坪修械厂修理的八二迫击炮抬来了一门,放置在营指挥阵地附近,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发正落在敌指挥阵地爆炸了。敌人原以为我主力部队不在山上,听见我隆隆的炮声后,又以为我主力部队回到了山上,直吓得魂飞魄散。“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夜间,敌人乘云雾弥漫,我无法下山追击之际,溜回郝县去了,困在宁冈新城之敌,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此次战斗敌人死伤 300 余人,而我红军仅伤数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9 月 26 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当毛泽东得知我井冈山以两连兵力,按照他的指示,坚守井冈山,打退了十倍于我之敌的进攻时, 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光辉词章。词中写道:“山上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尔后他在 11 月写给

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