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商“软着陆”美国市场

久经国际商战的企业经营者大都懂得在异地他乡开设一个分公司或新建立一个公司,与收购现成的公司效果就大不一样。新建公司,一切从头做起, 还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而收购现成公司,在对收购对象资金、负债及人员素质进行评估后,进行整顿,就可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人员关系和经验, 取得良好效果。

日本有许多公司,在进军美国市场的“战斗”中,就是采用“困粮于敌” 的计谋,与他人展开“经济协作”。他们尽量录用所在地人员,还以此来迎合当地的经商传统、消费习惯,取得业务的发展。

“取粮于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还有一种应用手段,就是企业经营者为达到进入并占领他国市场的目的,采取使用外国商标或由外国公司经销产品的手段。这样既减少了自己分销的困难,又克服了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堡垒。索尼公司初入美国,就是通过美国公司代销他的晶体管收音机。“理光”是美国复印机市场的第一个打入者。开始也是通过美国的“萨文公司” 行销其产品的。“雅马哈”电子产品也是如此,起初通过一家美国制造商—

—“斯托里·克拉克钢琴公司”销售它的钢琴。许多高科技领域的产品也是通过此法打入美国的。“富士通”和“日立”分别通过美国生产者“阿耳赫” 和“莫特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其小型计算机,进而逐步扩大在美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