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经济是沿着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所以美国在这个时期发展的各类教育仍然体现了以农业为中心的思想。

这个时期美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加速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迅速发展中等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普及初等教育,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增加了小学校的数量,改革了小学教学内容,增设了农业知识、自然常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科目,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卫生、缝纫、烹调等实用课。

此外,在不少州的城市中还创办了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使广大知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这无疑也是美国初等教育加速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美国的中等教育是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国际间的竞争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发展起来的。

与初等教育一样,中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增加了学校的数量。据统计 1890 年美国共有公立和私立中学 4158 所,1900 年为 7983 所,1910

年增加到 11984 所。到 1913 年便猛增到 21616 所。不到 30 年,学校数量增加近 5 倍。中学生的增长数也相当可观,1890 年为 20 万人,1900 年就超过50 万人,1910 年达到 90 万,1915 年增加到 130 多万,1918 年发展到 160

多万。近 30 年在校学生增加了 8 倍。

美国中学之所以发展快速,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根据社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和学制,受到社会的欢迎。如有的中学在校学生 500 人,而有

的只有 25 人;学制有的是两年,有的则是 4 年,这样学生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学习,这就促进各种类型的中学的发展。

中学的发展也体现在教育目的的改革上。1917 年教育改革委员会规定, 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健康;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成为家庭中的善良成员;受到职业方面陶冶;接受公民方面的训练;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学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具体的,它不同于欧洲一些国家专以培养学者为唯一任务的教学目的, 美国的中学教育更有实用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既考虑学生将来升学、就业的需要,也考虑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这时期中学开设的课程从总体来看,自然学科、实用学科较比前一时期更多。特别是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等已经作为独立学科排到课表中;日常实用学科如家政学、工业技术、手工劳动、打字、速记、簿记、农业科学等也早就作为选修课列入课表中。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美国的公立中学是受到普遍支持的。经过 19 世纪

70 年代公立中学运动,特别是 1874 年密歇根州长卡拉马左案判决后,美国人民已普遍能够接受用税收基金支持公立中学的原则。公立中学的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敢于向最好的私立学校挑战,公立中学的许多毕业生考进了大学。据统计,美国 1870—1916 年,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从 9300

人增至 49800 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公立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美国发展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初、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专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来自亚、非、拉美等地区的移民进行职业训练,以便使他们能够胜任工作。

在美国的职业教育中,商业教育、农业教育和工业中学等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

商业教育是美国开展的最早的一种职业教育。早在 19 世纪初,美国许多

大城市就出现了私立商业学校。到 20 世纪初,私立商业学校已发展到 2000

多所。在后来的 10 年中,公立商业中学也在许多大城市出现了。其与私立商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体一致:书法、商业算术、商法、速记、打字等。它们的不同在于,前着学制长,4—5 年,而后者仅有两年;前着重视商业理论的教学,而后者仅为学生提供一些商业实务方面的知识。

农业教育是美国发展最为普遍的职业教育。第一所农业中学创办于 1888

年,1913 年,美国的农业中学发展到 2300 所,到 1915 年,便又发展到 4665 所,后来政府还现定在普通中小学、中等师范学校要开设农业课。

美国工业中学培养的目标是稍高于工人的技术人员和工长。因此工业中学往往与工厂挂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接受工业知识和责任心教育,到工厂实习,接受技术训练。这些学校的经费多来自富豪的捐献和国家给予的部分津贴。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改进职业教育的条例。条例规定:联邦最初一年拨款 170 万美元,以后每年增加 700 万美元。同时每州每年还必须按联邦补助数拨相应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该款项可用于“供给农业科目的教员、视察员、指导员和工业科目教员的薪俸,并培养农业、商业、工业和家事科的教员”。这样的资助仅限于公立中等职业学校, 包括同一类的半日制学校①。这个法案的实施对美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19 年全国有 2039 所公立学校接受了该项津贴,职业教员比上一年增加了 1121 人,学生也由上一年的 16.4 万人增加到了 19.5 万人,美国的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此外,这个时期,由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师资问题便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以美国对发展师范教育也表示了极大关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小学师资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经费由地方公款中开支;中等师资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并为了提高师资培训水平,规定一些州立师范学校的入学资格为 4 年制中学毕业生,这就保证了师范教育的质量。

1862 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高等教育

法。从《莫里尔法》颁布到 20 世纪初是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是“走向真正大学”的时期,是为今天美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达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

① 转引自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第 5 页。

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继续沿着前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与前一时期所不同的是它的职业性更强了,设置的课程更多,内容更加丰富了。许多高等学校增设了不少职业性学科,各种工艺方面和商业方面的课程在一些大学里占有显著地位,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即是州立大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州用于大学的经费在增加。据统计,从 1889—1918 年,各州拨

给州立大学及专门学校的费用共计为 3300 多万美元,28 年中拨款增加了 24

至 25 倍。

此外,被称为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的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在 19 世纪末出现。这种学校是由州或州以下的县、市以及私人团体设立的。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专业性很强。但由于这种学校在出现之初并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因而发展比较缓慢。

这个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具有上述特点,更有几个突出变化: 第一,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更加明确。高等学校为发展农业,广泛吸收农

业院校的科技力量参加农业实验站的工作,这样就使美国的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了。美国第一个农业实验站是 1875 年在康涅狄格州米德尔顿建立的,威斯莱杨大学同这个实验站有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在纽约和新泽西也出现了同类型的农业实验站。正是这些实验站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促使国会通过了《哈奇法》。到 1893 年,这样的实验站基本上每个州至少有一个,

全国共计 56 个,不久又增加到 66 个。

农业实验站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力地加强了农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科技进步。

美国高等教育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性、目的性不仅体现在建立农业实验站上,还体现在重视成年人的农业教育上。康奈尔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该校 1897 年制定了一项由州政府资助的成人教育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把农场试验作为教学手段,发行通俗的农场主读物;举办巡回园艺讲习班;在农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课程;举办函授教育。这个计划得到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到 1902 年,有 3 万个农场主和近万名农场主妇参加了阅读课,2 万人听了初级自然课,2.6 万人听了园艺讲座。康奈尔大学这个创举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他们的经验在各州推广,不少州也学习他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推广工作。于是 1914 年国会又通过了《史密斯——利弗农业推广法》,规定由各级政府提供资金成立农业推广站系统。各州的农业推广总站常常设在州立大学院里,而推广站的主要工作人员又都由农学院派出。农业推广站注意与农村学校配合,组织农村的青少年学习农业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对农业的兴趣。这种一体化的农业教育形式为美国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大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向德国大学学习,加强科学研究,一大批研究型大学在成长。美国现有研究型大学 103 所,其中 7 所建于 1607—1776 年间,平均 24 年建一

所学校;37 所建于 1776—1861 年间,平均每两年建一所学校;54 所建于 1861

—1920 年间,平均半年建一所学校;其余 5 所建于 1920 年以后。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当然这些大学绝大多数在刚成立时并非是研究型的,是后来发展而成的。

1876 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该校学习德国大学,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研究生院,宣告了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诞生。同时这个时期新建立的一批私立大学,如芝加哥大学、克拉克大学、斯坦福

大学等,也从建立之时起就承担起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研究生的双重重担。但在向德国大学学习中,美国大学并未全盘照搬,而是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具有自己的独创。美国大学的结构是独立的,它有以英国学院为模式的文理学院,承担着普通教育任务;又有以德国大学为模式的研究生院,强调科学研究;还有若干个法学、医学、工程、教育、管理等专业学院,就是这些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学院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大学综合体。关于组织系统, 美国大学是以“系”作为教学、科研基层单位的组织形式。此外,美国人对“研究”概念的理解实际上也不同于德国,德国人的研究重视的是纯理性的研究,而美国人的研究则偏重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研究。

第三,选修制运动——一项重要的课程改革。选修制运动是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领导的。虽然选修制并非由埃利奥特在哈佛最先提出, 但其影响最深、最广。埃利奥特之所以在哈佛引入选修制,一方面是基于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他想通过这一方式在大学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用科学的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到 1895 年,哈佛大学唯一的必修课是一年级的英语和一门外语,其他都为选修课。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因而使美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1830 年以来,美国一直落后于英国,屈居世界第二,而到 1913 年便超过了英国,跃为全球之冠。美国政府和人民深知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教育投资非常重视。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各类开支中,教育经费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1890 年,美国州政府教育经费是 600 万美元,占州政府总支出的 9.5%;1902 年,州政府教育经费达 1600 万美元, 占总支出的 13.9%;1913 年,州政府教育经费增加到 5000 万美元,占总支出的 21.8%。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1890 年是 13900 万美元,占地方政府总支出的 33.5%;1902 年,达 22000 万美元,占总支出的 33.0%;1913 年, 是 28100 万美元,占总支出的 30.0%。州和地方政府教育经费之和所占总支出的百分比:1890 年为 30.3%,1902 年为 30.2%,1913 年为 28.4%,远远高于政府的其他费用。这个时期美国的教育总经费及人均、生均教育经费之多,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

对于美国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赞誉, 他说:“在英国需要整整数百年才能实现的那些变化,在这里只有几年就发生了。”①1882 年,恩格斯预言,20 年后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和最强大的国家,20 年后,恩格斯的预言被实践所证实。列宁总结说:“无论就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说,或者就已经达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度来说,无论就根据十分多样化的自然历史条件而使用的最新科学技术的土地面积的广大来说,或者就人民群众的政治自由和文化水平来说,美国都是举世无匹的。”②列宁对当时美国教育也给以了充分肯定,他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①他认为美国的教育可以被改造、被吸收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 卷,第 333—334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22 卷,第 1 页。

① 《列宁文稿》第 3 卷,第 94 页。

但是,这个时期美国的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州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城市与乡村,白人与有色人种,特别是与黑人之间教育上的不平等。长期以来,黑人的教育如同他们的经济、政治一样,处于非常低劣的地位,文盲甚多、学校甚少、教师训练不足,⋯⋯严重地影响了黑色人种的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