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字闲话

白话文与文言“外语” 简化字的得失 汉字双轨制 字形部件规范化迴文诗填字游戏 对联 字谜 书法 番字谜 仙字潭 鸡鸣而醒尚见星许慎研究会 三羊开泰

当古老而又自负的“中央帝国”仍准备继续走自己的路的时候,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武器、新的管理方式,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文明地或野蛮地,冲击着神州大地;历时数百年的清王朝笨拙地、迟缓地应付着世界潮流的变化,并毁灭于这种变化之中。

面对着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东方文明暴露出来的严重缺陷,我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从各个角度探寻差异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其中, 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东西方在语言文字上的根本差异,并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因素,解决办法便是提倡白话文,汉字拉丁化和简化汉字。

提倡白话文,实质是强调用文字记录语言,而不是用文字翻译语言。其好处是使汉字与汉语统一,便于文化的普及。事实上,我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唐代诗人白居易便力求自己作的诗能够被普通百姓听懂, 明清小说已经接近于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很快就普及开来, 今天已很少人用文言文写东西了。但是,今天的年轻人或“有文化”的人, 已不大能看懂用文言文写的古书或旧书了;文言文已成为少数中国人的“专利”,差不多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外语”了。

提倡汉字拉丁化的学者,差不多已经“壮志未酬身先死”,或者在残烛暮年哀叹着国人的不慧,当然仍有继承者期待着时来运转。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种理想为什么会变成空想,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在文字改革运动与革命事业挂钩的时期,简化汉字似乎有点改良主义的味道,它不过是一种折衷的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广大群众容易识得汉字, 写起字来也省点力气。自 50 年代以来,我国以政府法令形式推行了几批简化汉字,同时废除使用相应的繁体字。现在,数十年过去了,可以总结一下简化汉字的得失。

首先,应当承认简化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流传已久的草书异体字) 大体上实现了推行者的意图:使更多的人更容易识字、写字,从而普及文化。但是,使用简化字也产生了许多推行者当初未曾考虑到的或者有意回避的问题。

①大陆推行简化字之后,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日文中仍使用着一二千基本汉字)以及世界各地华人,仍继续使用繁体字,结果形成了人为的文字隔阂。

②已识得繁体字的人,要重新学习简体字,从而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③只认识简体字的人,如欲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不可避免地要重新学习繁体字(不一定会写,但要认得,实际上人们写字的时间远比读字的时间要少,对于印刷文字来说,简体与繁体字的区别没有任何意义)。结果人们的学习负担反而加重了,需要记忆更多形体的汉字。

④为了使只认得简体字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我们被迫将繁体字的书改用简体字重新印刷出版。由于财力的限制(这是必然的,因为我国数千年积累的文化典籍实在大多了),这种“翻译”工作非常有限。于是,由于

文字的不同,使现代中国人与古代中国人之间造成了人为的文化隔阂。

⑤为了使只认得繁体字的人了解大陆的发展变化,我们被迫将简体字的书报刊改用繁体字重新出版,如《人民日报》社除了出版国内发行的版本外, 还要出版《人民日报调海外版)(两者内容不尽相同)。

事实上,推行简化字的直接效应,是使中国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为的双轨制、我们及我们的子孙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幸好,简化字的推行工作及时地或还不太迟地停顿了下来。简化字的数量还不是大多,简化字的结构尚有一些规律可循,而且对简化字的得失也允许人们进行讨论(但还没有达到欢迎或求之若渴的程度),我们还可以设法减少这种代价。

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美好的事物时,却得到了意外的不那么美好的报答呢?这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课题,当然这也是苦味的项目。简化汉字的初衷,是使没有文化的人更容易变成“文化”人。显然,在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化”等同于“识字写字”,也就是说,用降低文化的标准来迅速实现普及文化的愿望。正如我们曾经简单地用“炼钢的吨数”来代替“国家的发展水平”一样,都是用“硬指标”来描述“软现实”

(文化,发展水平之类是非常复杂、综合的事物,很难用一两个“硬数字” 简单地表示出来)。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为了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利益(容易认字写字),可以放弃或忽视长远的间接的或他人的利益(已识字的人及海外华人)。除了急功近利的情绪外,似乎还有一点“跟着感觉走”的味道,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勇于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大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这多少有点类似棋艺不高但求胜心切的棋手,先吃一子先得利,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汉字不应当改革或不能够改革。只是说像这种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事情,理应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采取尽可能万无一失的行动,而且中国人具有这种深思熟虑的能力。

首先,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它不可能达到拼音文字那种程度的好认好写。其次,汉字之所以特别难认难写,原因非常复杂,并不全在于笔画的多少(当笔画过少时,字形的相似性增加,反而难于区别,难于记忆)。事实上,关键在于汉字的组成部件过于繁杂而不规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 并规范出 540 个部首。可惜这种字形标准化的努力没有明确地公认地进行下去。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我们的古代知识分子仍未完成汉字部件的标准化(部件的形状及其数量得到公认,并确定其序列,以一二百种部件为适,或更少一些),或许是这些文人想在文字上为自己保留下一点自由吧。因此,汉字改革的着眼点,应当从一开始就放在构字部件的规范化上,并在这个原则前提下,用一些笔画少的部件统一地代替那些笔画多的部件。从而保证简化字与繁体字的继承关系,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文化的断层现象。可惜,我们可能已经错过了进行这种改革的最佳时期。时或再来,目前似乎仍以稳定汉字的现状为佳,直至下一次机遇的到来。

我们之所以谈到汉字改革,是因为它涉及到 12 亿人使用符号交流信息的问题,而且还要用这套符号与古人和后人“交流”,当然要有一定的章法了。可是,人的本性不太喜欢章法,但又不得不遵守章法,因此只好钻一些空子, 玩一玩文字游戏。事实上,汉字确有其特殊性,它可以上下左右都逢源,横

写、竖写、斜写、倒写都可,并各得其所,各有其妙。

马尾羊头之际,笔者参加中学同学聚会,曾作一打油诗助兴:“镇星一周又相逢,年逾不惑话平生;阴晴圆缺莫看重,舍此取彼味亦浓(镇星即土星,大约二十八九年绕太阳一周)。”事实上,中国的诗词文章确实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不无关系。不过,古人的绝妙好辞不属于本书的介绍范围,我们感兴趣的是对文字的推敲及文字符号的使用, 曾达到了纯文字游戏的程度。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因爱情生活失意,便在绵上织出迴文诗,用 800 余字,构成 200 余首诗。即用 841 个字排成纵横各 29 字的方阵, 纵横反复皆可读通,甚或还偶有佳句。我们可以从中割出一个小方阵为例:

经离所怀叹嗟遐旷路伤中情清帏房君无家华饰容朗镜明英曜珠光纷葩多思感谁为荣

这六六三十六个字,可以按多种顺序读出诗句来,我们只列出几种读法: 怀叹嗟,所离经;路旷遐,伤中情;

君无家,房帏清;容饰华,朗镜明; 光纷葩,珠曜英;感思多,谁为荣。

或:

嗟叹怀,伤中情;家无君,朗镜明; 葩纷光,谁为荣?

或:

怀所离经,伤路旷遐;君房帏清,朗容饰华; 光珠曜英,谁感思多?

或:

叹怀所离经,旷路伤中情; 无君房帏清,饰容朗镜明; 纷光珠曜英,思感谁为荣?

苏蕙的迴文诗,又被称为迴文璇玑图,其中包含的诗句几乎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例如方阵最外圈共用 112 个字,顺读逆读皆成文章诗句,我们仅介

绍右侧前 28 字,可顺读为:

仁智怀德圣虞唐, 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浮江湘。

亦可逆读为:

湘江浮飘离匹伦, 皇英配圣惟贤臣。章荣重华显妙贞, 唐虞圣德怀智仁。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镜花缘》的有关章回。小说作者李汝珍(直隶大兴人,写于 19 世纪初)似乎非常欣赏璇玑图,不惜笔墨专设一章予以描述。

不过,我们多少有点怀疑,如果人们把才智完全消耗在文字的排列组合上,这个社会是否还能够顺利地发展。有趣的是,外国人也有类似的雅兴, 即利用有限的字母排出有意思的文句,如英文填字游戏。1944 年诺曼底登陆前,绝密的作战计划被《每日电讯报》(伦敦)用英文填字游戏的答案方式透露出来。该游戏的答案数字,与登陆日期的时刻完全相同;盟军司令部大吃一惊。游戏的设计者是一名教师,这种巧合使他丧失了一段自由生活。看来,苏蕙有幸多了,她的璇玑图不但没有出现巧合的“反诗”之类的文句, 而且使她重新获得了爱情。

其实,人的聪明才智并不限于使用在“功利”事业中,也不能一年到头只想着“发展”;有时人们使用聪明才智只是一种享受、一种消遣、一种幽默、一种显示、一种乐趣、一种轻松、一种随心所欲,实际上也正是生活本身。方块汉字为中国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据说,我国著名戏曲史研究家赵景深当编辑时,曾写信向作家老舍催稿, 信笺上只写一个大大的赵字,然后用红笔将赵字围起,旁边写着“老赵被围, 速发救兵!”老舍接到信后,在原信笺上画了一支直刺红圈的枪,并加写上: “元帅休慌,末将来也!”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如此幽默的老舍是如何被逼入太平湖之中的。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风景之外,便是登山途中的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石刻,不但字体美,其内容更有韵味。其中有“■二”两个大字,暗含着“无边风月”的意思。繁体字“■”去掉外围笔画即“■”,“月”字去掉外围笔画即“二”。当代书法家谢逢松以“■二”为上联,对之下联“六、文字闲话 - 图1”, 意为“有限年华”。这种文字游戏“玩”得够水平,洋人只能怪他们的祖宗没有选择方块字。笔者在坝上时,第一次见到“六、文字闲话 - 图2”两字,“四方”二字被围成一字,“八面”二字也被围成一字,不知有谁也能给对出个下联来

六、文字闲话 - 图3两字,意即围成圈子的地方)。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不分高低贵贱,人人都可用的,诸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才郭福,姬子彭年”(苏东坡的才华, 郭子仪的福气,周文王子孙多,彭祖寿命长)、“有水有田兼有采,多人多

口又多丁”(旧时男女订亲要写帖子,上写着生辰八字及姓名,好事文人常将姓氏制成谜联,试探对方是否有文采,该联即“潘”姓与“何”姓)之类, 举不胜举。

对联利用了方块字的特点,一一对应:天对地、水对火,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飞机对大炮、烧饼对油条,可雅可俗,深受人们喜爱。洋文是无法生出这种文字游戏来的。不客气地说,他们连一个竖写的招牌、标语都写不成个样子(遇到这种场合,只得歪着头看放倒的字母)。但是,对联的严格对称性,表面上看来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观念,其实却流于机械化、僵死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排除了中间状态,把复杂的事物(可以分解为多种状态)简单地分为对立的两类,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忠即好、非顺即叛,不破不立,不乱不治。

最常见的文字游戏则是猜字谜,它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及汉语的微妙之处。我们只举几个例子,不再加以说明:

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都是不出头(谜底“森”)。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至”)。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谜底“用”)。

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除去脊梁骨,便是这个谜(谜底“日”)。

四面有山不显,二日并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

(谜底“田”)。

一字九横六直,多少才子不识,就是水宫仙子,也要猜他三日

(谜底“晶”)。

一木口中栽,并非杏和呆,若是猜成困,不是好秀才(谜底“束”)。

大小一一俱全(谜底“条”),彼此各一半(谜底“跋”), 儿女相逢泪双行(谜底“姚”),十八子(谜底“李”),十八公

(谜底“松”),千里草、十日卜(谜底“董卓”)。

事实上,猜字谜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艺活动。它属于破译密码或隐符号, 利用的是汉字的结构、象形、会意,参加者斗智斗巧,轻松愉快。不过,有时也被政治家利用,以达到暂时不可公开告人的目的。看来政治家是不择手段的,也是无孔不入的,而且善于把轻松的活动变成刀光剑影的阴谋。杨修善猜谜,但终被曹操所杀,当然这不能算到汉字的帐上。

中国人的想象力实在丰富,在字谜的制作上,也用上了拉丁字母。如“AOP”(打一成语),谜底是“相依为命”。A 像“人”字下加“一”画, O 像“口”,P 像“口”,合在一起即成“命”字。如“M”(打一成语), 谜底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MORNING”(打一字),谜底是“谭”, 意即“西言早”。该英文的含意是“早晨”,是西方人说的“早”字。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使中国产生了书法家这个行业,大笔一挥即是钱, 投入少产出多,一字千金,令洋人眼红。当然,书法也是一门艺术,看李骆

公的草篆《蝶恋花》,确实是一种享受。有时,书法还需要强健的体力和无畏的气魄。女书法家汪定芬曾用特制巨笔一笔写出巨大的“虎”字,填满了长 20 米、宽 6 米的白布,据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汉字。

北京密云县番字牌乡境内的石山壁上,不知何年月何人在其上刻下了许多古里古怪的字,大者一米,小者也有半尺。近年学者从中辨认出一些梵文、藏文、蒙文字来,内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还有许多字尚未认出,可能是一些迭字符咒。

福建华安县九龙江汰溪下游,有一处神秘的“仙字潭”。山峦之下,有一约高 30 米、宽 20 米如刀削出的悬崖,上面刻有歪歪斜斜、错落有致的原

始象形文字,共计 20 余字。近代专家学者撰写了十余万字的文章,也没有说

清楚这 20 余字的含意和来历。有兴趣的人不妨去此处一游,或许能够识出“神仙”所写的天书,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比起“宇宙语”(科学家或巫师认为的从天外发来的信息,可由接收者单方面进行解释,信不信由你),这可需要一点真本事。

汉字的构字,确实很有趣味,如“歪”字,由“不”、“正”二字组成; “巫”字由“工”与“人”组成,“工”即曲尺,是远古的一种科学仪器, 同时也是巫术道具,汉画中伏羲女蜗便手持这种法主;“醒”字由“酉”和“星”组成,我们前面曾谈到“酉”与“鸡”有关,因此“醒”字可理解为“鸡鸣而醒尚见星”。如果“神仙”写字也遵从这种规律,那么仙字潭的字还是有可能认出来的。

汉代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专著,国外不少汉学家都把研究《说文解字》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继许慎之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汉字字源方面取得成绩,但尚未见突破性专著问世。近年康殷出版了《文字源流浅说》,追溯甲骨文、金文,解释千余汉字的字源。香港企业家学者安子介出版了《劈文切字集》, 对现行汉字进行了通俗性的字源解释,如将“夷”分解为“大”、“弓”, 夷人即古代善制大弓的人。1989 年初,我国专家学者汇聚许慎故里河南省漯河市,成立了“许慎研究会”,也许不久后会出现新的《说文解字》。

今年是羊年,春节伊始,“三羊开泰”的文字便不绝于耳不绝于目。这个吉祥词源于《周易》的泰卦,泰卦的前三爻为阳爻,原为“三阳开泰”, 改用同音字,便成为“三羊开泰”。在中国汉字中,吉祥美好的事物,多有羊字,如“祥”、“美”、“鲜”、“羞”(原为美味的意思)。似乎当时

(创制这些字时)人们尚处于畜牧业时期,“羊”是人们的幸福美好的象征, 但愿羊年能给各位带来好运,一运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