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类何时开始写字

判断什么是文字的标准 远古的岩画 受伤的野牛 奔跑的男子 对太阳顶礼膜拜的人 满天星斗的启迪 唐兰的观点 天空中的字符 5000 年前的原始八卦图 八卦符号与六十四卦符号 仓颉造字台 4000 多年前的骨刻原始文字 4000 多年前的埃及书法家 黄帝与秦始皇

人类何时开始写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所谓写字,并不单指用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在纸上或羊皮上、树皮上写出符号,它实际上是指用任何工具在任何材料上制造出眼睛可以看到的或手可以摸到的(盲文)表示某种意义的结构形式。因此,用手指在沙土地上划出某种符号,用刀在木片、竹片(竹简)上刻出某种符号,用贝壳、石片、玉石器在龟甲、陶器上刻划出某种符号,用石笔或带颜色的石块在岩石上画出某种符号,都可以称之为写字。

其次,什么是文字?这又涉及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最广义的文字,可指人工制造出来的用以表示某种意义的结构形式。按照这种定义,人类最初创造出来的石器、工具、服饰、住室、陶器雕塑物,都可以称之为文字,或称之为立体结构文字。广义的文字,则指人工制造出来的用以表示某种意义的平面结构形式。诸如人工制造出来的图像、图画、线条、图案、以及某些图案、线条的组合,都可称之为文字,或称之为图画文字。常义的文字,则指人工制造出来的用以表示某种意义的平面的并有固定组合形状的结构形式。它包括两类,一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字符或符号,如标点符号、数学符号、铁路路徽符号(由“工人”二字变形为火车头和铁轨横截面的象形)、交通标志符号(人行横道的斑马线)等等;另一类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字, 它是一种有着稳定形状、准确含意、并与语言发音相对应的符号(三位一体, 缺一不可)。当然文字有时也被制造成立体的形状,如霓虹灯上的文字、石刻文字、广告招牌,但在本质上仍是平面结构。

因此,若按最广义的文字定义,那么人类制造或使用文字的历史,至少已有数百万年。如果以火的使用为标志(我们已说过火把是人类最早最有价值的一个符号),也有数十万年之久。但是,学术界公认的文字的最早形式, 是指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我们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入学术界而随其俗了。

在黑黝黝的山洞里,在火光的照耀下,古人类面壁数十万年之久。约在数万年前,随着发音器官的进化,他们逐渐地叽哩咕噜地说起话来。大概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用红色的石头、白色的石头,在山洞的内壁上、在山崖的岩石上,画上了动物的形象、人自己的形象,以及许多莫名其妙的圆状、点状、线状、几何形状的图案。按照学术界的标准,最古老的文字有可能追溯到这个时刻。

原始人的某些绘画作品,奇迹般地保存到了今天。例如,在法国南部拉塞尔山洞发现了约 2 万年前的一个浮雕(立体半立体的画),刻着一个右手拿着牛角的妇女,据认为她在主持某种与狩猎有关的宗教仪式。其他一些洞画作品,则画着受伤流血或中箭的动物,原始人似乎是为庆祝或预示狩猎的成功而作画的。

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发现的一幅壁画,被命名为“受伤的野牛”,据今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了。画中的野牛因受伤而扑倒在地,但仍睁

大着眼睛,仿佛正挣扎着要站起来继续向前冲。该画使用了红、黄、黑等多种颜色,线条流畅豪放,形象生动逼真,显示出了很高的绘画技巧。鲁迅在谈到原始人画野牛时指出:“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 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门外文谈》)如其不谬,那么原始人画的野牛,差不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雏形的图画文字了。

意大利的当代著名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信使》杂志写过一篇短文:《图像和文字》。他认为,不识字的人无疑具有独特的视觉意识。对这样的人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有待于解释和翻译的视觉符号和记号组成的巨大体系。当千百万没有文化的男女学会读书写字之后,他们自然要放弃图像这种原始的消极的直接语言,转而使用书面文字这一比较复杂的间接语言。我们很欣赏他的上述观点,即用“间接语言”来定义书面文字(他在该文中还有一句有趣的话:“看某些书不过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批评那些没有实在内容的书),所谓“间接”, 正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

因此,当原始人为了重现或预示一个狩猎场景时,如果他们画出了“受伤的野牛”,我们应当承认这是一种图画文字,只不过还没有完全放弃“图像这种原始的直接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还没有找到其他的“间接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样一来,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字(即与口头语言相对应的书面语言)究竟产生于语言之前?还是产生于语言之后?抑或与语言同时产生?显然,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对文字和语言的定义标准。也许真实的情况是,人类差不多同时产生了使用口头语言(听觉信息)和书面语言

(视觉信息)的愿望,并相得益彰地逐步获得突破和成功。

除了在欧洲发现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之外,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山洞内或山崖上,都可以找到从远古到不久前被人类的手绘出的众多的形态各异的岩画。在非洲津巴布韦的鲁萨佩地区,可以看到绘于 4000 年前的岩画,画着巨大的野牛,以及长蛇、鹿类、鸟类等多种动物图案。还有许许多多装束各异、形体动作不同的人物。他们手持不同的物品或跳或跃,另外还有一些说像什么就像什么的图案,可供学者们高谈阔论、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据说,这种绘画技巧和绘画冲动(愿望),被长久地沿用着,到 19 世纪时南非的布须曼人仍作这种画。显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那里的人们没有及时地突破图画文字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不畏辛劳,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找到了大批的古代岩画。其中,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桃花洞内,发现一幅“男子奔跑图”,系使用矿物质与动物血涂绘而成。画面上一位强壮的男子,一腿前跨着地,另一腿弯曲抬起,脚尖向下,双臂伸展, 矫健的姿态跃然壁上,揭示了原始人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在贵州省开阳、关岭等地的许多岩画,则属于战国晚期至唐宋年间古代民族濮人和僚人的作品。描绘着骑马奔驰、马技表演和马上拼杀作战的场景。它们多涂绘在清水河边陡峭的岩壁上。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盖山林同志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发现了上万幅岩画。它们是用石器、青铜器、铁器磨刻或敲凿出来的,绝大多数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亦有汉唐时期及近代现代的作品。阴山岩画的内容极其丰富,有各种飞禽走兽,有古代游牧人生活狩猎征战的场景,有反映当时人原始宗教信仰的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天神崇拜、星宿崇拜的画面,以及图画文字、

原始数码和富有神秘意味的各种符号。其中,在矴口县格尔敖包沟的山崖上, 凿刻着一个牧民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只见一人双膝着地、躯干直立,双臂上举高过头顶作双手合十状,头顶之上高悬一圆形太阳图,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虔诚之情感人至深。

显然,在阴山岩画中,已出现了某种突破,有一些对事物形象高度概括的图案或符号产生了。例如用一圆圈形状表示太阳(今天我们用的“日”字, 当初形状即为一圆圈内有一点。这个点可能代表着太阳黑子,似乎远古某一时期,太阳黑子活动远比今日剧烈。那时人们把它想象成三只足的乌鸦), 如果当时的人们为这类图案或符号配上了专用音节,我们便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时的人们已经创造并使用了文字。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找到许多类似文字,或就是文字的线条和图案。

但是,人类究竟缘于何种契机才产生了这种能力,即把复杂的事物用简炼的线条概括并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又一次想到了火的催化作用。

对火的使用,导致了对火的崇拜和关注,并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天上的“火”即太阳、月亮和无数的星星。我们这里强调是重新认识,因为许多动物同样知道天上有太阳、月亮、星辰,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类也是如此。然而,由于人类对火发生了兴趣,他们或迟或早必然地也要对天上的“火”产生浓厚的兴趣;太阳和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原始的“科学”的概念。当夜幕降临时,满天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次又一次地被摄入他们的脑海中。终于有一天,这些原本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关的一个个发光的点,被想象出来的原本不存在的线条联系了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奇迹般地被组成了某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熟悉的图案或画面或某种事物。这时,人类的思维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他们发现或认识到,由点(任何事物在形象上都有许多端点或奇点)可以联成线,由线

(任何事物都有其轮廓线)可以联成面,由面(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一个方向去“确定”它,即横截面)可以代替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就是说,由点状星星联想出的线条和画面,可以反过来应用到对万事万物的形象的描绘上去。于是,人类开始从力求逼真的图画文字,转变为力求简炼的线条文字。从此图画与文字便分了家(这种分家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有反复。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仍是在恢复图画与文字的亲如一家的古老传统),各立门户,只是偶尔还关心一下他人家的瓦上霜。

因此,文字的发祥地,一定是在对火有着浓厚兴趣的古老民族中,并且这些古老的民族必将产生出最古老的天文学。

自从中药铺出售的中药龙骨,被有心人在其上认出文字以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过了甲子一周之后许久,学者们感到有点不对劲了。因为甲骨文中的文字构造已相当成熟,古人总结出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全都具备。而文字从原始状态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显然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于是敏感的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文字之源的问题。

1977 年 7 月 14 日,唐兰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的文化年代》一文。那时正逢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动荡刚刚结束,这种在理性的思考指导下写出的理性的文章,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篇文章中,唐兰先生放弃了学术界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字(以文字所使用的材质来命名,如金文又称钟鼎文,泛指

铸刻在殷周乃至汉代各种铜器上的文字)。在中国,接受一种传统观点远比放弃一种传统观点要容易得多。在不成文的社会“公德”里,前者是一种美德,而后者则近乎于背叛或者至少也是在标新立异谋求出风头。看来,学者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也时常要顾及到诸如面子问题、饭碗问题、政治问题、社会公德问题,并由此去选择某种学术观点。或许他们本来就是学术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都在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我国天文学家郑文光同志注意了唐兰先生的新观点(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甲领域的学者要比乙领域的学者更容易接受乙领域的新观点),并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进行了独特的研究,提出甲骨文中的一些字(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起源于天空星座的象形。例如,“子”字像参宿及其附近的觜宿,“丑”字像井宿或天狼星和弧矢星,“寅”字像轩辕星座⋯⋯ 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每个月依次从这些星座走过(十二地支起源于每年十二个月)。于是古人便用这些星座的结构转变成为象形文字,用来指称不同月份的月亮。后来又用于记年、记日、记时,并与十天干相配成六十甲子。

不过,我们在这里赞赏郑文光的观点,也许是出于对自己观点的偏爱。因为我们刚刚推测或论证了线条文字起源于古人类对点状星辰的联想。但愿这种偏爱不是主观的一厢情愿而落个穿凿附会的评语。到那时或许用得上硬着头皮保全面子的伎俩,也可以见风使舵、从善如流,好在这样的例子多着呢。

俗话说急中生智,我们又想起了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始祖伏羲先生, 据说他首先创造发明出了一套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抽象并有着严密的数理逻辑的符号文字体系,即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符号(有的学者将六十四卦的发明权归于周文王)。《易经·系辞传》称:“古者包牺氏(即伏羲) 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称:“是故,易者象也。”“易”字亦源于对天上日、月的象形。因此,我们的观点又得到了老祖宗的支持,变成了地道的传统观点,差不多可以所向披靡了。只不过要作小小的修正和补充,即最古老的文字除了首先得之于观天象之外,同时或随后也从地脉山川的纹理中、鸟兽的足迹中,以及人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外的各种事物中,得到过启发,从而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实现“以类万物之情”的目的。

伏羲的伟大创举完成于何年何月,现在还没有入能说得清。1989 年初,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一处原始墓葬群, 出土了一批 5000 年前的罕见的石器、玉器、陶器,共约 700 条件。新发现的

这 15 座墓坑,均为南北向(墓葬的特定方向可能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符号

之一,大约在数万年前或 10 万年前便开始使用了)。而对南北向的判断则需使用圭表类仪器对日影进行测量,显然已比对东西向的判断提高了一个很大的档次(十几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即头东足西)。

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出土的许多器物在国内都是首次发现。其中有一件陶器鸡形壶,王小盾在《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中谈到在甲骨文、金文里, “酉”字与“鸡”都指同一样东西——鸡形酒器或刻有鸡形图案的酒器。这使我们联想到,酉与鸡联系在一起,可能是生肖文化的一种表现,而生肖文化又起源于远古的天文学(木星 12 年一周天及其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12

地支的起源除了与月亮有关外,可能还与木星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这件鸡形壶确实值得重视。另外,出土的浮雕玉人、玉龟、玉原始八卦图、玉虎、玉扣、玉勺等亦为国内首次发现,说明八卦符号至少出现于 5000 年前。有趣的是,美国易经考古学会认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的一件印地安人彩钵上(距今 7000 年前),刻着七个呈车轮状排列的表意符号,与易经复卦卦象不谋而合(在易经中多次出现“七日来复”的说法,与月相变化有关)。这样一来,八卦符号至少出现于 7000 年前。

我们暂且不管伏羲何时发明八卦,总之他被称为人文始祖,在中国文字史上也承认“伏羲制八卦而文字生”。有兴趣的人可到河南省淮阳县参观伏羲太昊陵,或到甘肃天水市瞻仰伏羲庙,说不定也会获得灵感发明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来。

伏羲发明的八卦符号,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离, 代表火;■,坎,代表水;■,巽,代表风;■,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并用这八种符号两两相配,构成六十四卦符号。由于在这套符号体系中只使用了两种基本符号,即阳爻符号(—)和阴爻符号

(■),因此它们与二进制数字符号体系完全相合(六十四卦亦可看成是八进制数字),难怪数千年后创建二进制数学的莱布尼茨要大吃一惊了。

有趣的是,《易经·系辞传》称,远古人发明结绳和网,是受到离卦■ 的启发(该卦符还真有点像网的样子);发明耒耜等农具,得之于益卦■; 设立贸易集市,得益于噬嗑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则取自乾卦■和坤卦■;发明舟楫,取之于涣卦■;服牛乘马,取之于随卦■;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取之于豫卦■;臼杵之利取于小过卦■;弧矢之利取于睽卦■;建造宫室,取之于大壮卦■;棺椁葬礼,取之于大过卦■;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则是根据夬卦■。

按照这种观点,远古时代的重大发明和文明进步,直接受益于六十四卦符号的象形及其理念。我们不愿意轻易地说这种观点有些言过其实,因为一套逻辑性极强的符号体系普及之后,必将大大提高当时人们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他们去创造更多的新的东西。但是,这套符号体系确实使我们感到惊奇和困惑,因为它的出现似乎太多地超越了时代。从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符号的形状来看,它们的名称可能是后起的。例如代表水的坎卦,符号为三,很像水流的样子(立起来就是今天的水字);鼎卦,符号为■,也有那么一点像古代器物鼎的样子。至于给这套符号命名经历了多长时期,人们就不大清楚了,而它们的诸多神秘含意则随着它们的流传而越积越厚。

严格地说,八卦符号乃至六十四卦符号,还不能称之为文字或方块汉字, 尽管它们已经奠立了方块字的基础。我国历代使用过的汉字(包括异体字), 总数约达 6 万之多。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有 4.7 万余字。明代的

《字汇》收字 33440。唐代时汉字亦有 26194 字之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列举出 9353 字。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著《仓颉》七章,赵高著《爱历》六章,胡毋敬著《博学》七章(汉代合称为《仓颉篇》),宣传介绍标准的小篆字体,计有 3300 字。

显然,我国的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汉字的总数有愈来愈多的趋势,不过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汉字,一般不超过 7000 字,最常用的只有二三千字,学问多的人通常也只识得五六千字。

那么,汉字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我国历史传说将其归功于仓颉。《说文解字·叙》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鲁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淮南子·修务训》说:“史皇产而能书。” 高诱注曰:“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至今,陕西长安县长里村西仍有一座高大的土台,被称为“仓颉造字台”,相传当初仓颉就是在这里创造文字的。

《淮南子·本经训》还记载:“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似乎这项伟大的创举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据说所谓“鬼哭”,其实是一种猫头鹰在夜里的凄厉叫声;“雨粟”则是一种常见的龙卷风的副产品,与仓颉的发明并无关系。不过,我们则愿意相信,一项伟大的创举,一个强烈的思维冲击波,有可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并受到特殊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的激发。可惜我们尚不清楚其间的规律,否则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划时代的思想,就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了。

尽管有史书上的白纸黑字,严谨的学者或以严谨自榜的学者,并不大相信仓颉其人其事,最多只承认仓颉可能参与了远古时代的文字整理汇总工作,而文字的发明权则归之于远古的群众。看来,这也是一个英雄造时势或时势造英雄的问题,或者是个英雄创造历史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问题。

几年前,作家骆宾基经过对上古金文十多年的深入研究,认为金文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公元前 1400 至公元前 1100 年的殷商甲骨文不是我国

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文字产生于公元前 2400 年的炎黄五帝时期。

1986 年,陕西镐京考古队发掘出 20 余枚兽骨和骨器,其上刻有形体小如蝇头、笔画细若蚊足,刀法朴拙、字迹清晰的符号和原始文字,其字形结构介于陶文与甲骨文之间。经研究,已辨认出“人、万、元、二、三、八” 等文字或数字。两年后,陕西考古研究所郑洪春、穆鸿亭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简论长安门花园村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出土骨刻原始文字》的论文,认为花园村原始文字的产生时代(公元前 2400 年)与古代传说的“黄帝之史仓颉造字”(即对文字作整理、加工、修正、推广)恰相符合,与国家、城址的出现、青铜器的制造几乎同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外行人看了可能会感到奇怪,仅凭这区区十几片骨头,如何便认定与“仓颉造字”恰相符合呢?甲骨文发现多了研究透了才明白它并不是最早的文字,若日后“骨文”发现多了研究透了是否也要推翻现在的结论?

其实,我们对学者的观点亦不必过于认真,以为那一定是言之有据的科学结论。尽管我们插不上嘴(不容置喙),只要有耐心和好记性,迟早会看到后来的学者批评先前的学者的种种错误,或者看到甲乙丙诸学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看多了看熟悉了,就会明白过来,那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同之处只在于争论的内容和使用的术语,与普通百姓的“学术”讨论有所区别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学者的见解都不可信,只是说不可过于迷信学者的观点。

事实上,关于文字是何时产生的、怎样产生的,尽管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许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见解,我们至今仍不大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文字一经产生,就好像孙悟空有了金箍棒,人类的能耐立时便增长了不知多少倍,从此文字便参与或干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古埃及人认为,文字是神圣的东西,因此只能由书法家这一享有特权的阶层掌握。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内有一尊古埃及王国(第五朝代,公元前 2494

—2345 年)时期的书法家坐像。他双目炯炯有神,嘴角坚毅自信,两腿盘坐, 身躯挺直,左手持本册,右手做写字状(放在两腿之间的木板上),神圣不可侵犯。

记得小时候回农村老家,有一次准备把废报纸、旧书撕掉生火,爷爷奶奶见状立即把废报纸、旧书要过来,并小心地收藏好。他们并不识字,但是他们相信印有字的纸都是神圣的,不可作践。可以想见,中国人在当初也会认为文字是神圣的东西,也可能要由专职的特权阶层来掌握,也许仓颉正是这样的一位书法家,并且是最著名的一位,也是最早的一位(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时代约在公元前 2400 年前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依据不足,炎黄

时代有可能上溯至 7000 年前左右)。

我们猜想,黄帝命仓颉创制文字,可能类似于秦始皇“书同文”的圣旨,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系统工程。也许黄帝是要统一各部落之间的文字符号,从而建立起一个大部落或原始的国家;而秦始皇则是为了巩固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成果,才想到并实施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历史证明,他们是有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