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何时开始说话

古希腊人的争论 语言存在的必要条件 语言产生的标准 发音器官的演变 六万年前的人舌骨 火在撩拨着人类的心灵

人类何时开始说话?他们最初是怎样说话的?古希腊人为此发生了争论。一种理论认为,最初的语汇是象声词,即史前人类模仿与各种活动有关的声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是从恐惧、高兴、惊慌、失望等不可名状的喊叫声中发展起来的。

过了 2000 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比古希腊人多知道了一些情况。一般来说,语言是声波的有序振动。因此,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一是空气。空气分子能够振动,此处的空气分子的振动状态可以不变地(或变化很小)传递给彼处的空气分子,速度约为每秒 340 米,比任何动物的运动速度都快; 人类也只是在近百年才实现了超音速运动。第二是使空气产生复杂的有序振动的发音器官,即动物的声带和使声带振动的可控气流(收缩肺部挤压出气流,并由喉咙、鼻腔、舌头、牙齿、嘴唇进行控制)。至于身体的其他部件也可发生有序的声响,则是另外的问题(如拍掌,或动物翅膀振动的嗡嗡声, 它们与语言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第三是接收空气有序振动的器官,即耳朵(它们同时也接收空气的无序振动或不承载信息的有序振动)。对动物和人来说,这种本领是天生的,似乎不需要后天的训练,或训练时对听觉的提高作用甚微(即使有所作用,那也只是大脑对声波信号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音乐指挥家常被称为天才)。第四是能够记忆并理解声波有序振动所承载信息的大脑,而这个大脑还能控制发声器官重现这种有序振动的声波,同时又能将其他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以及大脑自作多情产生的信息用相应的有序声波表示出来。

可以看出,第一个条件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已经具备了,第三个条件也在数亿年前就出现了。至于第二个条件和第四个条件是何时产生的,问题则比较复杂。

建立语言的过程,实质上是用声音的音节及其组合形式(即声波的有序振动)来给事物命名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演变的过程。因此,语言在何时产生的问题,则涉及采用何种标准。标准不同,产生的年代则将不同, 甚至有着极大的差距,从数亿年前、数千万年前、数百万年前、数十万年前, 甚至数万年前,都有可能。

这个标准涉及到诸如词汇的数量是否足够多,发音器官能否清晰快速地发出足够多的音节及其组合形式,大脑对事件的记忆量的多少,抽象概念是否出现(这可能是个转折点,它起源于梦、致幻物的作用、病态胡思乱想和积极的思维),概念的准确程度如何(准确的概念是很困难的,这涉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如一位西方古代的哲学家曾说,没有人能两次涉过同一条河。这句话被用来证明事物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其实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河”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河水在不断流动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妨碍它仍然是同一条河),等等问题。

目前,学者们关于语言何时产生的问题所选择的客观标准是,发音器官能否清晰快速地发出足够多的音节及其组合方式。

据研究,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其发音的气流通道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没有曲折变化,气只能一呼而出一呼而尽(其实它们可以用嘴来控制气流的

长短高低变化)。猿经常半直立行走,其声道角约为 140 度。在由猿变人的

过程中,随着直立行走的逐渐确立,声道角也不断变小,现代人约为 99 度, 这种变化有助于控制气流徐徐呼出,使声带发出较长的声音(京剧演员或歌唱演员的这种长音,通常会产生特殊的舞台效果)。由于直立行走,肺也扩大了(这似乎有点勉强,因为肺活量与运动量有关,直立与否的作用恐怕不大)。由于熟食(与火的使用有关),牙齿的撕咬作用退化,犬齿变小,牙齿的排列更整齐,嘴也变得小巧起来,使人能够准确地控制气流发出多种元音和辅音来。同时直立行走又使人的喉咙、舌头的位置发生变化(舌头位置下降),有利于形成三寸不烂之舌、模拟出鸟鸣兽吼及火车叫。

人的发音器官结构与灵长类等哺乳动物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曾使科学家大惑不解。近年,科学家使用先进的射线摄影技术研究人和动物的发音器官, 发现人的发音系统的特殊性的关键,不在于器官的本身,而在于这些小器官的位置。人的喉咙的位置要比其他动物低得多,而舌头的很部又延伸到喉咙, 压低的喉咙则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咽部。这种器官结构位置的变化,使人能够对气流进行相当精细的调控。有趣的是,婴幼儿的发音器官,初期仍保留着动物的模式,舌头全部含在口中,喉和咽部合在一起。到 6 岁左右时,喉才降到最低点,到这时也正是小孩能用各种语言流畅地说话的时候。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距今 40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还没有形成人类的发音系统,并据此推断,它们不可能具备类似近代人的说话能力。1967 年,在法国南部地区发掘出欧洲第一批居民的骨化石(与北京猿人年代相仿,约生活在 45 万年前)。经鉴定,他们的舌头比近代人略短一些,已经像近代人一样具有发音的功能。为了搞清楚他们能否发出元音和辅音之类的清晰音节, 最近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原始人的发音器官模型,并使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其结果尚不得而知。

约五六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洲及以色列等地。后来他们受到来自非洲的原始人类(似乎更先进)的入侵,产生了某种文化的混合或交流。哈佛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特伦斯·迪肯认为,尼安德特人可能发不出 e 或 i 的音节,但有可能会讲笑话、讲故事和小声聊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解剖学教授埃伦斯珀格研究了不久前在以色列北部出土的一块人舌骨,那是六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发音器官。他认为当时的人已经具有说话的能力,但他们并不一定会说话。(这种有能力不会用的情况,是很可能的,事实上我们的大脑能力便远远超前于我们对它的使用水平。)

比较保守的观点则认为,人类发音器官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大约开始于15000 年前,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人类才真正开始说话。人类发音器官的

进化及说话能力形成的详细过程极为复杂,据分析至少涉及 97 个直接或间接的因素。有的学者认为,哪种器官发出声音并不重要,因为动物也能做到, 关键是语音的速度。近代人能够快速、清晰、流畅地讲出多音节的语言,能达到每秒钟发出二三十个语音,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信息交流。

可以想见,人类最初的语言词汇很少。当时主要是一些单音节的词汇, 表达那些实实在在具体的东西,以及与原始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情节。这包括采集食物的活动,或许还有某些带着神秘色彩的知觉和概念。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当代的以及前代的),产生的或需要的词汇越来越多。原始人逐渐通过增加音节、调换音节的次序,或改变某些发音的高度和音色音调, 不断形成新的音节结构,来与新的词汇需要相结合(即用声音给事物命名),

从而积累起越来越多表现力越来越强的语言词汇,终于成为支撑人类思维智慧存在与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柱之一。

目前,全世界使用着大约三四千种语言。每一种语言只使用 30 个左右的音素,可组成成百上千的音节,以及成千上万个音节组合。它们又组成了无数的成语、句子、大段谈话、长篇演讲,滔滔不绝地从人类的口中流出,形成了江河,汇聚成汪洋大海,人类的航船便在其上航行并驶向彼岸。

许多语言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或发祥地,它们被称为语系。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几大基本语系(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是在约 6000 至 9000 年前的金属器时代初期出现的,并由此形成了众多的现代语言。可惜人们还不大清楚其中的演变过程。

当人类第一次举起火把,在黑夜中将火把指向不怀好意的虎狼之辈时, 他们发出了“哦哦、我我、火火”的清晰的音节。这可能是第一个重要的语言词汇,尽管其目的不过是人假火威,比狐狸高明正派不到哪里去,但他们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眼睛看到的火光与大脑对火的符号作用(包括预见、想像等复杂思维)和嘴里发出的“火”声,联系并统一了起来。因此,我们有理由感谢第一次给人类带来火的英雄,他们是神话传说中的燧人氏或普罗米修斯,是他们用它照亮人类的大脑,打开了“智慧黑匣子”的锁链。对比之下,火的其他作用则是次要的,如取暖和烧烤食物,因为这两种作用对古人类并非紧迫,那时人们生活与其他动物一样正常,无所谓饥寒交迫,用不着锦上添花。

在火光的照耀和保护下,与火厮守了数十万年,跳跃的神秘的明亮的火光,不断撩拨着人类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未出现伟大的智慧,那倒是要令人惊奇的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愚顽迟钝、浑浑噩噩的人类, 终于睡醒了,他们开始说话了。从此人类的嘴,输出的要比输入的多,输入的是草和肉,输出的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