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在项目目标已经确定,对系统的基本情况又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系统分析人员就可以开始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意思是根据系统的环境、资源等条件,判断所提出的项目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开始进行。当然,作出这一判断是以目标的明确与定量化为前提的,没有明确的可以定量检查的目标,是无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的。

所谓可行性应该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

没有必要性的项目是不应该开始进行的。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应用项目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紧迫感。这里的原因并不是计算机不能用于这些单位,而是这些单位把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项与日常管理无关的外加的负担来看待,而没有把计算机应用和解决他们自己天天从事的管理结合起来。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不理解计算机的作用,不了解计算机是作为管理的工具而推广应用的,把它与日常工作割裂开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来说,没有迫切的需要,勉强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或其他新技术,是很难取得好效果的。

可能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1. 从技术上来考察。这就是分析所提出的要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有可能实现。例如对加快速度的要求,对存储能力的要求,对通讯功能的要求等等,都需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认真的考虑。这里所说的现有水平,

    应是指社会上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了的技术。不应该把尚在实验室里的新技术作为讨论的依据。

  2. 从经济上来考察。这包括对项目所需费用的结算和对项目效益的估算。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估算的过程中常常把费用估计低了而把收益估计高了,这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经常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以计算机为例,人们在考虑费用的时候,常常是只考虑了主机的费用,而低估了外围设备的费用;只考虑了硬件的费用,而低估了软件的费用;只考虑了研制系统时所需要的一次性投资,而忘记或低估了日常运行的经常性费用(如备件、软盘、打印纸等);只考虑了设备材料等物的费用,而忘记或低估了人员技术培训的费用;只考虑了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计算机,而忽视了与它配合工作的数据收集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所有这些都使人们低估了改善信息系统的费用。另一方面,对于项目的收益,人们往往把引进计算机后所增加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与实际发展出来的效益混为一谈。必须明确,当我们引进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时候,只是使信息系统和某一环节增加了处理的能力。例如,我们用计算机代替手工生成表格,把原来要用

    10 小时能完成的制表任务在 10 分钟内完成,能不能说我们就一定

能把效率也提高 60 倍呢?不能。因为制表任务是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前后都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例如前面的数据整理和准备工作,后面的结果分发工作等等。原先,由于制表任务花费人力太大,其他环节的弱点没有暴露出来。当这一环节采用新技术之后,这里不再是系统效率的“瓶颈”了,其他环节的限制就暴露出来了。例如,制表前的数据整理和准备工作需要 5 个小时,那么计算机也必须等待 5 小时后才能打印一张报表,实际

上整个系统的效率只提高到原先的两倍,而不是 60 倍。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因此在估计费用及收益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1. 需要考查各种社会因素,才能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由于信息系统是在社会环境中工作的,除了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对于项目的开展起着制约的作用。例如,与项目有直接关系的管理人员是否对于项目的开展抱支持的态度,如果有各种误解甚至抱有抵触的态度,那应该说条件还不成熟,至少应该做好宣传解释的工作,项目才能开展。又如,有的企业的管理制度正在变动之中,这时信息系统的改善工作就应作为整个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部分,在系统的总目标和总的管理方法制订之后,项目才能着手进行。又如,某些工作环节的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在短时期内这种情况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这时如果考虑大范围地使用某些要求较高文化水平的新技术,那是不现实的。所有这些社会的因素、人的因素均必须考虑在内。

总之,我们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开始进行的各种必要条件,这就是可行性分析。

初步调查、明确问题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用可行性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形成正式的工作文件。

这个报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把项目的目标用我们的语言表达出来,并按照我们的理解把它明确化、定量化,列出优选顺序并进行权衡考虑, 这些是否符合使用者的原意,有没有偏离使用者的目标,都还没有得到验证。虽然,我们是尽力去体会使用者的意图,但是,由于工作背景和职业的差别, 仍然难免发生一些误解与疏漏。因此,与使用者交流,请他们审核我们的工作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可行性分析的判断及论证也同样需要使用者的认可。对于系统的资源及外部联系,使用者本身最了解,只是他们一般还没有用概括的语言把这些表达出来,我们的表达是否正确和确切,同样需要得到使用者的认可。

可行性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系统的简述。尽量简明扼要他说明与本项目有关的各种情况及因素,特别是和信息系统有关的内容。

  2. 项目的目标。这是已经经过分析,并且已经明确了的、定量的目标。

  3. 对项目的可行性所做的判断,以及从各方面充分地论证这一判断。可行性报告的结果并不一定可行,也有可能是得出目前条件下不可行的

结论,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限定必须证明可行,那么可行性分析就没有意义了。甚至可以说,判断不可行性比判断可行性的收获还大,因为这就避免了巨大的浪费。如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个客观条件不具备,事先就认定是劳而无功的项目,其损失是难以预计的。另外,也有可能作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例如修改项目目标,追加某些资源,等待某些条件的成熟等等。

对可行性报告的讨论是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必须在项目的目标和可行性问题上,和领导及管理人员取得一致的认识,才能正式开始项目的详细调查研究。为了做好这一次讨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外单位的参加过类似系统研制的专家来讨论,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局外人的立场都有利于对于项目目标和可行性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判断与论证。

可行性报告讨论通过之后,系统分析的第一步工作即宣告完成。

可行性报告通过之后,项目就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总的来说,首先是进行逻辑设计,即提出系统改造的逻辑模型,然而,大量的工作在于调查研究。因此在以下三节中,我们将分别讨论系统调查、分析和方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