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般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指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如何组成。
根据前面讨论的各项功能,以下一些部分应该是信息系统所不可缺少的。
-
收集信息的子系统,这是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活动的起点。如果进一步细分,进入系统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加工的“原料”,一类是有关如何加工的“命令”。对于有些系统来说,是以“原料”为主,例如订单处理系统;对于另一些系统来说,则是以“命令”为主,例如查询系统。有些系统可能把这两者区分开,从不同的人口进入系统,有些则可能从同一个人口进入系统。
-
管理存储在系统中的数据或信息的子系统,我们借用计算机中的术语,称之为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尽管从一般的意义上讲,这里并不要求一定使用计算机来存储数据。这个子系统的任务是对进入系统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保管、维护和更新,当需要调用时能够迅速及时地满足各种要求。
-
负责对数据或信息进行加工的子系统,我们称之为加工子系统,它不仅要有为加工所需要的有关模型及方法(这些组成模型库与方法库),而且要有调度与使用这些方法和模型的机制和实现手段。这种机制和实现手段还要能够根据需要,调度与使用数据库中的内容。
-
传递信息的子系统,或称通讯子系统。它的功能在于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工作,包括对系统外的信息交换,系统内部状况的收集与上报,上级决策的下达等等。
-
提供信息的子系统,或称显示子系统。它的功能在于向信息的最终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如报表生成、屏幕显示、图形显示、声音显示等等。
根据系统类型的不同,这些部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类型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分成“流水线”式的结构与“工具箱”式的结构两大类型。
“流水线”式的结构如图 10.1 所示。这种系统结构常见于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输入的信息主要是待加工的原始信息, 进行的处理基本上是例行的固定的任务,因此需要下达的命令并不多。在这样的系统中,主流是数据流,系统的构造以至开发过程都是围绕数据的“输入一处理一输出”这一条主线展开的。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完成所要求的工作,不需要很多的人工干预。但是,要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与扩充将是十分困难的。
“工具箱”式的结构如图 10.2 所示。这种系统结构常见于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中。这种系统的功能灵活多变,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命令随时进行组合和变更,因此,那种相对固定的“流水线”式的结构就不再适应要求了。在这种系统中,统一的用户接口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使用者的命令及有关其需求的其他说明,同时输入的不仅有新增添的数据,而且有新增添的模型与方法。这种系统的运作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中心的,它是以使用者的决策模式作为核心的。这种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边用边成”。在系统刚
投入使用时,功能并不一定很强,但是随着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内容的丰富,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在这个意义下,它是“开放型”的。
这两种结构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某一条“流水线”可以是某一个大“工具箱”中的一件工具;反之,“生产线”中的某一环节也可以采取“工具箱” 的组织方式,由插入的人工干预来选择具体的执行路径。这里不过是提出两种可供参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