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公元 9 世纪时,欧洲处在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一带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公元 10 世纪,阿拉伯人势力渐衰,土耳其人取而代之。1055 年,塞尔柱土耳其人征服了阿拉伯帝国, 随后又将矛头对准拜占庭帝国。1071 年,土耳其人在亚美尼亚的曼西克特大败拜占庭军队,占领了拜占庭在小亚的大部分领土。1077 年,又占领耶路撒冷,并预备进袭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无力应付这种局面,不得不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罗马教廷早就觊觎东方的土地和财富,于是趁机挑起侵略战争。1095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声明,号召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子民们从异教徒手中“收回圣地耶路撒冷”。他把东方描绘为“乳蜜成河”的土地, 激起了许多天主教封建主和商人的宗教狂热,也唤起了一些农民对富裕东方的向往。1096 年 8 月,第一支十字军出发,此后直到 1270 年,近 200 年间。

西方世界共组织了 8 次十字军东征。由于这次战争是打着“十字架反对弯月”

(即基督徒反对伊斯兰教徒)的旗号进行的,每个出征者胸前均佩戴十字徽章,以便与异教军士区别,故名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在军事上、政治上可以说完全失败了,但在文化上却得到了意外的成功。十字军自与东方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及鞑靼人接触后,发现世界上除了基督教文明外,还有其它更高级的文明。这样,历次十字军东征,

就成了一种变相的留学。他们学会了异教徒的习惯,生活上起了很大的变化, 如武士们脱去了笨重的盔甲,换上了轻飘飘的绸子或棉布大衣。他们还从东方带回许多新的食品,如西瓜,波菜、甜桃及香料等进行培植。这一切都是十字军东征的结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拜占庭文化中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十字军东征把原本在欧洲已经失传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又重新引回欧洲,给欧洲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前面已有阐述。

另一方面,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也经十字军东征后大量传入欧洲。欧洲人从阿拉伯那里学会了种植水稻、甘蔗和棉花,还利用阿拉伯的技术改革了纺织、制陶、冶铁、炼钢的工艺。甚至还从阿拉伯引进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这一切都与十字军东征有关。

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紧密相关。三国时郑思远所著《真元妙道要略》一书记载,“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由此推断,火药的发明是由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控制火候引起的。火药发明后,即被用于军事。唐哀宗天祐初年(公元 904 年),史料中即有飞火、飞箭、火炮、火箭等记载,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曾公亮、丁度等奉旨编撰的《武经总要》中正式出现“火药”一词。火药用于战争的正式记载, 则在靖康元年(1126 年),金人攻打汴梁,北宋曾以火炮抵御。此后此类记载散见史籍。大约在公元 13 世纪蒙古西征的时候,火药的秘密被阿拉伯人掌

握,尤其是 1258 年巴格达陷落后,各种火器也由元帝国传入阿拉伯国家。而欧洲有关火药的初步知识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的,使用火器也是从阿拉伯传入的。史载 1290 年的阿卡之役,马木鲁克人使用抛石机攻击阿卡城,抛石机不但抛投巨石,也发射火球、火瓶和火罐,终于使法兰克人不得不从这座亚洲大陆的最后堡垒撤走,宣告了十字军的彻底失败。这给欧洲人以极大的教训。1326 年,火器的秘密被意大利人掌握了,之后迅速传遍西欧。文献记载欧洲各国使用火药的年代,法国为 1338 年,荷兰为 1339 年,英国为 1340

年,德国为 1346 年。

指南针也由中国发明,而后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中国在公元 11 世纪即有指南车、指南鱼用于军事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1032—1096 年) 在《梦溪笔谈》中更有磁针指南但常偏东的论述。大约在公元 11 世纪末、公元 12 世纪初,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据宣和年间(1119—1125 年)的《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指南针一经使用,便被阿拉伯航海家广泛采用。1281 年,贝拉·基布吉奇在《商人宝鉴》中,记述了当时自亚历山大港至印度洋的水手,都以木片浮于水上,木片上旋转磁针以指南。这些办法首先为意大利商船采用,然后传到其它国家。

火药,指南针以及后来的印刷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