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的起源、发展和传播

阿拉伯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是阿拉伯语的传播和普及。

阿拉伯语是闪含语系闪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古代巴比伦语、亚述训、希

伯来语、腓尼基语、埃塞俄比亚语等都属这个语族。

伊斯兰教诞生以前,阿拉伯人原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及其周围地区,他们过着部落生活,使用着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即南方也门地区的盖哈坦语和北方汉志地区的阿德南语。南北方言之间在语音、语调、词汇、词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古兰经》问世后,语言上的这种差别后果很快呈现出来:阿拉伯人以各自的语音语调颂读《古兰经》,以各自方言的词义去理解《古兰经》。

伊斯兰教诞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尤其是半岛中部的居民,很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伊斯兰教问世并开始向外扩张,对阿拉伯语产生了两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战活动而流传到了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和信德等被征服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逐渐开始使用阿拉伯语,最后阿拉伯语取代当地语,成为通用语言。这就使讲阿拉伯的人数数倍于阿拉伯半岛上操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另一方面,阿拉伯语也从其它语言中得到营养,吸收了一些原不为阿拉伯人所知的词汇,如动、植物名称等。这些词汇经过“阿拉伯化”以后,大大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但伊斯兰教对外扩张给阿拉伯语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即伊斯兰教的扩张和阿拉伯文化的进步使阿拉伯半岛成了外国人的云集之地,到首都麦地那办事或到圣地麦加朝觐的外国人蜂拥而至。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对外战争中俘虏了大批奴隶,这些奴隶与主人同住汉志等地。故无论在家中、市场上,还是在教堂和清真寺里,都出现了外国人与阿拉伯人混杂的现象。外国人往往按讲本族语的习惯和方法讲阿拉伯语,因而发言不准, 语病百出。同时,埃及的阿拉伯人同科普特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同叙利亚人、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同波斯人等都有种族混杂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语音和语法错误。

无论是阿拉伯人方言的差别还是新征服的外国人的语音语法错误,都是对伊斯兰教典籍特别是《古兰经》的准确一致理解和传播的潜在威胁。所有这一切都迫使穆斯林学者们制定出语音和语法规则,以使阿拉伯语日臻完善并保持纯洁。

为了确保正确阅读和理解《古兰经》的经文,语言学家艾布·艾斯沃德·杜艾里和奈斯尔·本·阿绥姆·莱易斯于公元 7 世纪末公元 8 世纪初分别创造了在词尾和字母上加点式符号(·)以表示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和读音并区别易混字母。在此之前,阿拉伯字母和词汇中是无点号的标记的,阅读时如何发音,只能凭阅读者的经验和学识去判断。

上述在词尾和字母上加点式符号的做法对解决单词读音、字母辨认,保证正确读音,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仍无法根本解决字母和单词发音易混淆的问题。为此,著名学者哈利勒·本·艾哈麦德于公元 8 世纪中期发明并设置了阿拉伯语的发音符号,从而取代了点式符号。他发明的发音符号包括:8 个元音符(动符 3 个,长音符 3 个,软音符 2 个)、3 个鼻音符、1 个静符、

1 个叠音符,并将“艾立夫”、“哇呜”和“雅乌”三个柔弱字母定为半元音,以与动符一起组成长音符和软音符。这些符号沿用至今,为阿拉伯语的统一和发展及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语法和词法方面的研究是从收集语言开始的。阿拔斯王朝初期的语言学家们开始从多个来源收集阿拉伯语词汇并确定其含义,这些来源主要包括:

《古兰经》中的标准河汇及其含义;蒙昧时代和伊斯兰教时代的诗歌;阿拉

伯游牧人的谈话;图书、典籍。收集语言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广采博纳,见字词就收;第二阶段,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字词分类集中在一起,并出现了一些专题著作;第三阶段,按照一定的体例,编篡一部包括所有阿拉伯词汇的辞典,供人们查找词义时参考。

在收集语言材料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巴士拉和库法两大学派。巴士拉学派是最先注重语法和语言、最早记录语言并率先创立语法的学派,因其研究中心在巴士拉市而得名。库法学派的产生比巴士拉学派晚了一个世纪。两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巴士拉派认为语法研究最重要的是为语言制定出一套普遍规则,并要认真、坚定地遵守这些规则,凡不符合这些规则的都是错误的;库法学派则主张尊重阿拉伯人讲的一切,允许人们使用阿拉伯人的用法,即使这些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也没关系。两派学者各持己见,长期争鸣,使阿拉伯语法体系日渐完善。至八世纪末,巴士拉学派的西伯威把他之前的学者们零散的言论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并把他们引用的诗或他自己亲自听到的诗进行编辑整理,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西伯威语法》。这部语法长达 1000 多页,书中收有 1050 句阿拉伯人的诗和大量的阿拉伯谚语及从现实中收集的例句。

语法的问世,是阿拉伯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阿拉伯语成为中世纪重要的学术语言和政治、经济语言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被征服地区使用着不同的方言:沙姆地区的官方语言为希腊语,日常生活用语是古叙利亚语;伊拉克和东部各省区的官方语言为古波斯语,日常生活用的阿拉米语;埃及的官方语言为希腊语和科普特语;马格里布地区使用希腊语、柏柏尔语和布匿语。这种状况直到公元 7 世

纪末、公元 8 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颁布命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帝国的官方语言,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语法研究及语法著作的出现,使阿拉伯语成为有章可循,易学易用的大众语言,加速了阿拉伯语传播的进程。至公元 9 世纪末、公元 10 世纪初,阿拉伯语已不仅仅是宗教语言、政治语言、学术和教育语言,而且在各被征服地区立稳了脚跟,成为伊拉克、叙利亚地区的日常生活用语。公元 11 世纪,阿拉伯语取代科普特语,

成为埃及人的日常用语。公元 12 世纪以后,阿拉伯语取代马格里布地区的方言,成为该地区的通用语。